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项目管理 >> 国外项目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11643 浏览:467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业,要建设好、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就必须研究其管理的一般规律,把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机制,建立起完善适用的法规体系就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现状;管理;建议
引言: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我国珍稀、濒危动植物及独特的自然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然保护事业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其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社会工程,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涉及面的宽广程度是其他许多行业不可比拟的。要建设好、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就必须研究其管理的一般规律,把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机制,建立起完善适用的法规体系就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1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评价

1.1 取得的巨大成就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濒危物种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位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格陵兰之后,居世界第 5 位,相当于世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6.53%。

1.1 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形成

国家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为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各地自然保护区的迅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2 有效保护了重要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基因资源

长期以来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功能的发挥和有效的管理,近年来通过对保护区巡护站(点)、管理局址建设、设施设备的完善、科研监测设备的配备,对于保护区加强执法能力、开展主要保护对象监测,从而进行适应性管理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这一功能显得更为突出,许多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基地,成为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1.4 树立了我国重视生态保护的良好形象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它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生态建设的水平高低。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5 个公约的签署国。
通过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反映了我国在生态建设上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履行国际义务做出了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1.2 目前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虽然在数量上“突飞猛进”,但是,按照可持续的发展观,自然保护区应是“保护、发展、科研、宣教相协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现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还远远没达到预期的目标,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体制、机制、管理、科研等方面还相当滞后,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2.1 大多保护区地处“老少边穷”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由于其落后的交通和经济环境,保护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许多保护区处在贫困与环境问题的夹击之中,投入的长期匮乏,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无力支持保护区事业,许多保护区不得不实行“自养”,使得部分保护区有名无实,人口压力和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将是我国不少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最大挑战。

1.2.2 基础设施落后, 缺乏发展空间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最近10a里,我国出现了争相圈定保护区的热潮,保护区从10a前的几百个迅速增加到2000多个。专家指出,在一些省、市、县自建的保护区存在“批而未建、建而未管、管而不力”,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科学规划,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当前的自然保护区事业还是以老百姓用填不饱的“胃”去保护我们大家共有的地球之“肾”和“肺”。
如果对自然保护区的贫困现实不加以改变,生存的巨大压力迟早会导致生态的重新破坏,最终影响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3 责任错位, 经费难有基本保障

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县级。按照这一概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当隶属政府管理。但实际上我国的绝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所在当地政府管理,重要的是政府在把权利委托给地方政府时,没有委以相应的责任,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就出现了级别与管理责任的错位。多数地方政府不能保证对自然保护区最基本的投入,据估算,近年来财政对自然保护区每年总的投入约为2亿元,平均到每个保护区年仅10万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这点资金,只盖“橡皮图章”,更有甚者,把自然保护区当成“摇钱树”,不但不配套,还层层“剥皮”,而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经费短缺已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管理体制中的责任错位极不利于改善保护区经费短缺的状况。

1.2.4 迫于自养, 趋于重经营轻管理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但由于经费没有保障,大多数保护区被迫走上自养之路,实际上实行的是差额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管理与经营混于一体。这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机构的主要运行模式,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失去了监督和执法的合理性,加重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剧了与社区之间的矛盾。这种运行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财政困难,却导致了保护区机构主要职能的偏离。

1.2.5 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到目前为止,我国所实行的自然保护区政策基本上是抢救式的保护政策,属于强制管理。然而,由于国家经济能力所限,处在强制管理体制中的保护区机构却得不到所需要的足够投入,而使这一模式陷入困境。建立的保护区数量越多,所陷入的困境越深。
另外,在强制管理体制下当地社区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的或与保护区对立的地位,不利于协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反而经常加剧这一矛盾。

2 加强保护区科学管理的改革建议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中出现了管理体制中的责任错位和与当地经济发展脱节两方面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已不是单方面政策调整所能做到的,需要的是综合配套的政策变革。

2.1 改革体制明晰责任

(1)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纳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加强投入并由政府直接管理,包括定编定额,任命和考核干部,同时精简队伍,实行公务员制度,从根本上理顺国家对保护区的管理责任,使保护区的经费得到基本保证,把精力真正集中于保护管理(省市县级保护区参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