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观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观中心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3519 浏览:92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如一夜春风来,各种课堂形式如万树梨花开,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暴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有些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检测的主体性,失去的确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也有些课堂合作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地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新课标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为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udooo.com

学生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实现新课程追求的理想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粗略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教学观。

一、教学应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新课程则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二、 教学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综合。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需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传统的课堂教学观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自由与解放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三、教学不仅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既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四、 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而且要关注人。

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烈还是越来越弱?这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这种关注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体验。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仅要在角色上进行转变,还要在思想上有新的认识。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我们必须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激励学生思维,变教师的教学为导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情境,以“温故”作为“知新”的纽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善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扎实有效、和谐发展的理想课堂。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