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孔子论孔子政治思想对当代政治建设作用题目

孔子论孔子政治思想对当代政治建设作用题目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19592 浏览:844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政治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形态。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内涵,更要实现其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转换,这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仁;举贤才;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被多位学者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他的政治思想对当代的政治思想的提出和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认真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实现其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转换,是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天下为公”——构建和谐社会

“大同”是中国人民二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不避身份贵贱,要求与贵族公天下,破门第举贤才的代名词。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意思是说,在实行“大道”的时代,天下都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单是以自己的双亲为双亲,不单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样使老年人都能善终,壮年人都有事干,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抚养;男人都有分内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归宿。“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大同理想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画图,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也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天下为公”的政治;(2)尊老爱幼、充满仁爱的社会风尚;(3)“讲信修睦”,高度文明的道德水平;(4)“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藏富于民的社会经济;(5)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他所提出的“天下为公”,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最精辟而又最美妙的概括。大同社会充满仁爱,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他抓住了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根本,那就是人们的思想境界必须达到大公无私,奉献社会成为人们的心灵需求大同社会充满仁爱,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孔子那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父母慈祥子女孝敬,兄长友爱弟弟尊重,丈夫仁义妻子顺从。这种关系体现了朴素的平等观念,作为家庭的“孝悌”向全社会扩展即为“仁者爱人”、“泛爱众”。这样如果人们能自觉地把作为家庭的“孝悌”之道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相互友爱的社会风气,社会不但公平公正,充满正义与友善,而且充满了人间温情,男女老少、鳏寡孤独以至残疾人无不享受人间关爱,普天之下处处是亲人,处处有亲情,社会充满温馨和仁爱。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一个“讲信修睦”、文明礼貌的道德社会。在这种无私为公高尚情怀的陶冶下,人人都成为具有很高道德水平的谦谦君子。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忠等一系列道德原则,得到很好的实践

源于:怎么发表职称论文www.udooo.com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集体无意识的良好习惯。在大同社会,社会利益的分配完全可以通过道德调节来实现,高度文明的道德水平成为社会公平与安定的根本保障。
孔子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孔子主张搞好经济,并把“民富”放在为政的首要位置。孔子在规划国计民生时,有一整套目标和措施,孔子的治国三政“足食、足兵、民信”,都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有关。孔子反对统治者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希望通过厚施薄敛、博施广济、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均衡贫富等措施来提高经济增长率,使得“人尽其才,地尽其力”,从而实现民富国强的理想。
孔子追求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人人皆得安适和乐的社会。首先是社会安定,人们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没有罪恶,没有偷盗残杀,不用刑罚,外出不闭户,社会安全稳定。其次是人人安生。在大同社会中,每个人不仅善待一部分人,与朋友共财,修己安人,而且善待一切人,使老有所安,少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利益民众全体,更为重要的是人人安适和乐。在大同世界,不仅社会安定,人们衣食无虞,而且幸福快乐。
孔子的大同理想,只是他对美好社会的一种憧憬和对上古原始时代的一种向往,在他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的“天下为公”的政治;尊老爱幼、充满仁爱的社会风尚;“选贤与能”的仁政德治;“讲信修睦”,高度文明的道德水平;“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藏富于民的社会经济;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的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互补性,能够为我们创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可贵的借鉴:法制与德治的互补;人性的异化与同化的互补;市场竞争与“讲信修睦”的互补;重利与重义的互补;为己与为公的互补。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为政以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孔子的政治思想包括:德治仁政,提出“为政以德”(《为政》)。孔子认为对被统治的劳动者实行宽惠,即实行德政。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重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所重:民、食、丧、祭”。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过分的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孔子认为要给百姓施仁德,教化百姓,首先要让百姓富庶,然后教化。他要求统治者管理人民是三部曲:庶、富、教。这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日趋富裕,但贫富差距较大,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足食”,社会还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要实现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安定团结,先要让老百姓富裕,从而“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只有物质上满足了,再让老百姓在道德境界上提高,进而进行道德教化,促进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促进人格高尚,才能构建社会和谐。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执政者的腐败,是当今政治的最大弊端之一。执政者不“正”会导致制度的缺失、社会的动荡、人心的丧失。在当今社会,物质的充斥导致领导者滥用权力、高高在上、贪污腐败的现象屡屡发生,他们忽视了执政最为重要的因素——榜样的作用。两千年前的孔子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如此的为官之道,他常常以尧、舜、禹等圣君贤臣的榜样来教育弟子,要他们努力学习和修养,使自己能成为贤才,以具备入仕的资格,因此,孔子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主张“学而优则仕”,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认为“士”应当具备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读书人立志学习和追求真理,孔子对学习与追求这种道很重视,主张根据道德来处理政事,在挑选人才方面孔子认为君子治政应尊五美。“五美”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即君子治政应提倡五种美德:给民众以实惠而自己不多耗费钱财,合理安排百姓劳作而不使产生怨恨;欲行仁政而不贪求;安详舒泰而不居功自傲;仪表容貌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因此,在政治上应当选拔具有“五美”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他的这种举贤主张,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而且“仁”的思想中包含着惠民思想,顺应了社会的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进步,对针对当今出现官僚主义、官官相护、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政治现象的整治有重要意义。杜绝腐败现象首先要选举贤德的人从事政治职务,同时对在任公职人员加强党性修养,再辅以一定的监督措施和严厉的惩治手段,相信贪污腐败现象不会出现。这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孔子曾受到人们的称赞,而且名声很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虽然总的看来他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也不是顽固派,所以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创新合理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当时的人们能接受,而且我们以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也认为有些有进步性,有些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对现代构建和谐社会;“为政以德”与现代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爱人”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仁政”思想与现代实施议政;在改良主义指导下,提出的“举贤才”等观点,对当今政治的发展和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李启谦: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在教育上的成就,中国历史文物,2010-05-15
党明德:孔子的大同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东岳论丛,1996年02期
3、王佃利、刘宗贤:孔子仁学的社会导向,东岳论丛,1994年第6期,第74-80页
[4]张明:孔子思想中的仁政德治,理论学习, 2001年08期
[5]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
[6]陈四光:孔孟思想中“仁”的认知内涵,理论界,2011年07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