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家庭是消费教育起点设计

家庭是消费教育起点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32882 浏览:1547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消费教育既是一项全球性的重要活动,又是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像其他教育一样,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养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所以,对儿童进行消费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消费素养、生活质量,使其获得知识、技能、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家庭消费教育以身作则日常生活品德教育
“教育”一词是广大家长最熟悉不过的了,自从怀孕起准爸爸和准妈妈们就开始胎教,随后一直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都伴随着“教育”的身影。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们对“教育”格外关注并为之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物力,然而,“消费教育”则被家长们所忽视了。
其实,消费教育作为一项全球性的重要活动开始于1985年。1985年4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护消费者准则》明确了在全球开展消费者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在教育方式、方法的阐述中说:“消费者教育应在适当情形下成为教育制度基本课程的组成部分,最好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①此外,欧洲理事会颁布的《消费者保护宪章》第四章明确规定:应对学龄儿童进行消费者培训,以便使之成为终生有知识的消费者②。就国内情况而言,我国所提倡和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学会生存”中一项基本内容,而在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里,消费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可见,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然像其他教育一样,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养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所以,对儿童进行消费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消费素养、生活质量,使其获得知识、技能、人格的全方面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卢嘉瑞教授认为,消费教育的途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家庭消费教育、正规的学校消费教育和社会消费教育。各子系统相互联系、按序承接,使消费教育成为终身教育。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消费教育是正规的学校消费教育的前奏。
首先,以身作则,杜绝一切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做到节俭与合理消费相结合。因为,孩子从出生到牙牙学语再到入幼儿园或小学之前,主要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模仿或父母的直接教导来掌握一些简单的消费知识和技能,父母的一切行为孩子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家长要有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否则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良的消费榜样。
其次,将消费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家庭对儿童消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从生活点滴开始的,因此只要家长处处留心就可将消费教育引入其中。例如,带孩子购物就是进行消费教育的良好时机。在购物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给孩子讲解如何选择商品、产品的功能及使用注意事项、消费开支的控制等事项,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孩子选择商品或帮助家庭购物的机会,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经验和不足之处,毕竟实践才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方法。再如,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时对于电视广告应及时给孩子进行讲解,以便儿童正确看待广告。
最后,将消费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这代儿童是在蜜罐中成长起来的,基本沒有经受过艰苦锻炼,生于城市的儿童更是如此。因此,家长要注意对其进行勤俭、劳动教育,使其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寸丝寸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同时要注意培养儿童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如将零花钱捐赠一部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们,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的消费教育才不单调,才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此外,家庭消费教育需注意的常见问题:(1)平时应正确对待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不适当的需求拒绝或制止并耐心地说明理由;(2)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要适度,并且指导孩子进行计划开支。对于压岁钱等父母应引导孩子如何保管和使用,将压岁钱作为孩子的“私有财产”任其支配的做法不可取;(3)以物质作为奖励的做法有待商榷。调查显示,34.2%的家长把带孩子去肯德基或麦当劳等外国快餐店消费作为奖励孩子的一种方式,其实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过多的物质奖励难免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况且肯德基这类洋快餐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属于营养不均衡食品,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家长应谨慎选用。
注释:
①刘乐山,刘品山.论我国消费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②卢嘉瑞.消费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5.10,第1版.

参考文献:
[1]刘乐山,刘品山.论我国消费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2]卢嘉瑞.消费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第1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