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论哲学反思精神址

论哲学反思精神址

收藏本文 2024-04-18 点赞:27335 浏览:1291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反思是哲学运思的特点,是哲学的本性所在,也是哲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哲学在反思中实现了自我理论的自觉与超越。反思思维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典型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知识论哲学的本质特征与核心,黑格尔哲学将反思思维这样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哲学究竟反思什么?哲学反思常识,呈现真相;哲学反思方法,追求真理;哲学反思思想,澄明前提;哲学反思人生,提升境界。
关键词:反思;真相;真理;前提;人生境界
1002-2589(2012)24-0023-03
反思是哲学运思的特点,是哲学的本性所在,也是哲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哲学在反思途中实现了自我理论的自觉与超越。反思思维是西方知识论哲学的本质特征,是西方近写作技巧性主义哲学典型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哲学将反思思维这样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哲学究竟反思什么?哲学反思常识,呈现真相;哲学反思方法,追求真理;哲学反思思想,澄明前提;哲学反思人生,提升境界。

一、反思常识、呈现真相

反思熟悉的经验常识,目的是为了消解种种感性杂多经验现象,将被遮蔽的“真相世界”呈现出来,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哲学的“反思”,在黑格尔那里,也有“后思”的意思,他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45“后思”就是“向后看”,“回头看”。“向后看”和“回头看”是“看”事物的“真相世界”,“看”事物的“真际”,“看”事物的“原样面目”,“看”事物的“本性”。在柏拉图著名的“洞喻”说中,他赋予了太阳、洞穴、囚徒十分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主旨是借助洞穴喻表明真正的哲学家是不断“向后看”的自由囚徒,哲学家是在不断“向后看”的过程中“走出洞穴”的,哲学家是“看见过美本身、正义本身和善本身”的人516-518。他“能够体验到沉思真正的存在与实体所带来的快乐。”597哲学家掌握着“真相世界”的“最伟大的知识”。哲学家总是在不断“向后看”、“向后问”、“向后思”、“向后疑”的过程中,遇到认知的困惑,发现意外的“惊奇”,触动着哲学家思维的神经。反思熟悉的东西可以说是哲学的一大特点。如黑格尔所说,熟悉的东西并非真知。黑格尔说:“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3]因为“熟悉”也就无需反思,无需怀疑,无需追问,无需批判,由此,思想的创造力枯竭了,思考力松驰了,其结果便是“熟悉的东西”成为了“陌生的东西”、“无知的东西”。“熟知”最大的危害是窒息和扼杀思想的创造力。黑格尔说:“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所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曾经运用并应用来帮助他生活的东西,恰好就是他不真知的,如果他没有哲学修养的话。”[4]25一般而言,在常人看来确信无疑的地方,通过哲学的反思却充满着种种困惑和疑团,在《哲学问题》书中,罗素对眼前的桌子进行哲学反思,将“一”张桌子区分为现象桌子和实在桌子“两”张桌子,那么这“两”张桌子是什么关系?由此进入哲学的运思状态。人们从来都不怀疑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一常识现象,但哲学家休谟对此却深感困惑。休谟的困惑让他反思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根据何在?昨天和今天的太阳东升西落,明天的太阳东升西落何以可能?我们何以从哲学上将其得到证明?休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反思出了一个哲学史上的难题即“休谟问题”:有限的经验怎么能证明必然性和普遍性呢?由此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黑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理工www.udooo.com

格尔说:“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5]这样哲学便成为“事后出场”、“事后反思”、“事后概括”、“事后总结”、“事后升华”的学科。

二、反思方法、追求真理

黑格尔说:“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35黑格尔反复强调,他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是真理。他在《哲学全书》第二版序言中说:“我的哲学劳作一般地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就是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在同书的25节又说:“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应是研究的绝对对象。”“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4]17-18哲学追求真理,离不开对哲学方法的反思与革新。从中世纪阴霾中走出来的近代哲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知识取代愚昧,用理性代替信仰,求知是近代哲学的主题。求知首先要反思和更新传统的思维方法,用新工具,新方法去追求真理,解决知识问题。为此,近代哲学的奠基者笛卡尔提出:“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当然,这“只有在思维真理时,我们才可以采用这种普遍怀疑的态度。因为在人事方面,我们往往不得不顺从大概可靠的意见,而且有时我们纵然看不到两种行动那一种概然性较大,我们也得选择一种,因为在摆脱怀疑之前,往往会错过行动的机会。”而近代经验哲学的开创者培根则认为,为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必须消除“四种检测相”(种族检测相、洞穴检测相、市场检测相、剧场检测相),用新的归纳方法取代传统的演绎方法。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认歧途的人。克罗齐认为,黑格尔哲学的主要问题是方法问题[6]。黑格尔通过对传统经验思维哲学方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反思,提出了辩证思维方法。黑格尔说:“辩证法说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177在黑格尔看来:“辩证的东西,……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但对于尚未经训练、不自由的思维能力说来,也是最困难的方面。”[7]黑格尔辩证思维方法的提出,既克服了怀疑论的“公设武断”和“意见分歧”的挑战,也了怀疑论的“循环论证”和“无穷后退”的困境,提出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思想。马克思在反思过去哲学方法同时还区分了哲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的不同,指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值。”[8]63“商品之谜”要靠“哲学的抽象方法”,“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本能用化学试剂;抽象是唯一可以当着分析的力量。”[8]2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维特根斯坦反思传统哲学后认为他们讨论的问题都是模糊不清的,主张对全部哲学问题进行语言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此外,如现象学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等等这些哲学方法都可以为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途中拓展出众多的哲学新视域。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运用西方的逻辑方法诠释中国的哲学传统问题,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走出了一条哲学的新路。冯友兰说:“中国需要现代化,哲学也需要现代化。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只能是用现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哲学中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糊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这就是‘接着讲’‘照着讲’的分别。”[9]629

三、反思思想、澄明前提

哲学反思“思想”,这不是哲学最初的运思方式,而是哲学与科学关系长期“磨合”、“分化”的结果,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上,最初的哲学思想源泉之一是神话传说,哲学同“科学”、神话、宗教等融合在一起,彼此不分家,哲学被视为是“知识的总汇”,哲学家最先是对“自然”感到“惊讶”,最早的一批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中的奥秘,他们是最先“仰望星空”的人,哲学家也是科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尽管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相区分的哲学命题,亚里士多德将哲学称为“第一哲学”即“作为存在的存在”,但是哲学和科学这种“纠缠不清”的关系一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着影响。即便是到了近代,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哲学家无论是笛卡尔还是培根都希望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传统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企图将哲学发展成“科学之科学”。当然,这样的努力分别受到了来自休谟的警告(“休谟问题”)和康德的批判(矛头指向“独断论”)。事实上,近代之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就渐渐有了“裂痕”,一部分的自然科学逐渐地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原来的哲学领地慢慢地被自然科学所“侵占”,最后的哲学如恩格斯所说只剩下思维领域了,哲学只去研究思维的规律了;因而有哲学家便说,“哲学无用了”、“哲学终结了”、“哲学死亡了”。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通过反思即可发现,哲学原有领地的失去,并不是哲学的不幸,相反却是哲学的万幸,是哲学的自我解脱和自我解放,从此哲学便回归哲学的本性而拥有充分“休闲时间”去思考哲学本来应该思考的问题,去做哲学本身应该做的事情,从而真正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言“休闲出智慧”的哲学境界。哲学只有到了他的“晚年”才能真正感受到追求“智慧”的快乐与幸福。哲学“失去”了曾经“耕耘”“有用的”科学领地,却获得了“无用之大用的”更大的一片疆域,这就是哲学对科学思想的“反思”。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哲学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已从科学的思维方式里走了出来,不再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这是科学的任务,哲学的对象和职能转变为对研究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自然科学所形成的思想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再反思。哲学不再做科学的事情,而是“监管”、“反思”科学做事情,“监管”、“反思”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思想的前提是否澄明?“监管”、“反思”科学的基础是否坚固?“监管”、“反思”科学的逻辑是否严密?“监管”、“反思”科学的精神是否有助于人的发展?“监管”、“反思”科学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幸福?等等。所以黑格尔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39,又说:“惟有思想不去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追求别的东西而只是以它自己……为思考的对象时,……那才是它的最优秀的活动。”[4]10冯友兰在其晚年也这样阐释哲学的反思特征:“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就是对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就是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这就是认识的反思。”[10]15

四、反思人生、提升境界

人是哲学的秘密,也是哲学反思的主题。古今中外的哲学都没有脱离人这一主题。人的命运成为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最先将目光投向人,从认识自然转向“认识你自己”,提出未经反省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人”成为文艺复兴两大发现之一。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做“人性科学”。卢梭指出,人类最贫乏的知识是关于人的知识。康德把他的批判哲学的“总的问题”定格为“人是什么?”费尔巴哈提醒人们:“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11]马克思更是关心“现实的人”的命运,而海德格尔自认为他的功劳就是把“存在者”和“存在”区分开了,发现了“存在”的意义。而后现代哲学所谓的“解构一切”其矛头是指向“现代性”对人的“异化”,最终是要给人开辟一片新的自由天地。中国传统哲学占主流的儒家哲学思想可以说就是一部对人、对人生反思的学说史。“人最为天下贵”成为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儒学的思想是围绕“为人之道”这一轴心展开的,其分别从天人论、人性论、人格论、人生论、人际论等视域来诠释人。先秦儒家对“人之本然”、“人之应然”及“人之所以然”作出了深刻的哲学反思,魏晋玄学家提出了“自生”、“自造”和“自为”等人学命题;而宋明理学则提出“人为万物之灵”、“人为天地之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重要的人本主义学说,将儒家关于“人”的哲学思想推升到全新的高度。总之,“特别突出地讲人”(冯友兰)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而中国现代哲学则继承了“特别突出地讲人”这一哲学传统。牟宗三说:“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冯友兰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12]4为什么冯友兰对人生的反思情有独钟?在他看来,“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10]15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人学或仁学[9]659。在冯友兰那里,哲学对人生进行自觉的系统反思,其目的是要提升人的境界,使人成其为人,最终成为圣人。冯友兰指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12]390-391总之,提升人的境界,使人成其为人,最终成为圣人,这是哲学最大的用武之地。在冯友兰看来,“哲学能使人成为圣人。这是哲学的无用之用。”[13]人成为圣人的哲学根据在于具有“理”、“气”、“道体”、“大全”这样的哲学理念,因而便可以“知大全”、“事大全”、“乐大全”最终“同于大全”[14]“同于大全”为“天地境界”中人的最高追求与造化。
参考文献: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14.
[6]克罗齐.黑格尔哲学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
[7]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39.
[8]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0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8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00.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37.
[1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562-56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