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阐述经济增长论人力资源流动对经济增加推动作用题目

阐述经济增长论人力资源流动对经济增加推动作用题目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6431 浏览:174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人力资源流动和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在探讨人力资源的含义和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人力资源的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流动;经济增长

1000-8772(2012)17-0126-02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麦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属于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对自身价值认知的一个概念。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源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性战略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于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第一资源,是保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一个保持人力资源流动的经济体制和机制,是经济运行效率高的重要标志,必然增加经济资源的价值。通过教育和健康投资等形成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往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来完成。

二、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

1.人力资源流动的利益诱因

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主要在利益诱导机制作用下,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流动。利益诱导除了包括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就业机会等经济因素的差距外,还包括生活环境、人文状况等社会因素差异在内的一切引致人力资源流动的诱因。人力资源所有者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收入平等化的过程中,会发生自愿流动。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以及其他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的差距,是导致人力资源载体——具有较高质量内涵的劳动者在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三次产业之间频繁而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例证。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追求高工资和高福利待遇。由于这个原因流失的人才占大多数,这部分人中低、中、高层的人才都有;第二,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力的发挥。这部分人中以中、高层人才居多。据国外学者测算,人才对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要保持在70%~80%,人力资本才能产生正常效益。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包括人才法制环境、人才创业环境、人才文化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独立见解、鼓励人才创新精神的环境氛围,让人才获得充分施展才干的舞台。我国多年来的用人制度使得一部分人的优势难以发挥。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一些有专长,技术好的人士纷纷“跳槽”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市场经济要求生产各要素(包括人力资源)都要合理配置。人才流动已不可避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都可以加入人才竞争,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也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

2.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人力资源流动(或迁移)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前者主要指人力资源流动或迁移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必要的费用支出,包括由流动(或迁移)引起的个人日常消费的增加、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费用等,通常是指为变换就业机会,如迁徙、更换工作等所付出的投资。从形式上看,它可以是企业内部流动、本地区企业之间同工种的流动、行业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也可以是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流动。这一投资通常能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后者则主要包括流动(或迁移)的机会成本(即由于流动或迁移、寻找和适应新工作所损失的收入)和精神成本(即人们通常不愿意离开已经熟悉的环境、家庭和朋友等所付出的心理代价)。收益则包括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两个方面,就社会收益来说,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就个人收益来说,主要指因流动或迁移而带来的个人收入的净增加。

三、人力资源的产业间流动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可以不断

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调节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配置结构,并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而日趋合理,从而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更快增长。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一般在16%~20%之间。

1.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1978年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这种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只要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差距,只要城市实际收入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就不可避免。农村农产品品种繁多,但由于绝大多数已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所以靠出售初级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使农民从生产领域走向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参与对加工、销售利润的分配,这是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第二、第三产业间的流动

改革开放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拥有现代技能和知识的职工的更多需求,不同行业间的工资差别扩大,工资最高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与工资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之比,1978年为2.17∶1,1994年为2.28∶1,1996年为2.18∶1,现在的比例更大。

3.产业内部的流动

改革开放的20余年,是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20余年,尤其是三资企业,技术力量、资金力量雄厚,劳动生产率高,负担又少,因而工资、福利待遇比较高。前几年三资企业员工平均收入是国企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这就使不少素质高、能力强、追求高报酬的国企人才迅速向三资企业流动。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