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水利工程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湘西湘西民族地区库区移民村镇历史文化保护理由经典

湘西湘西民族地区库区移民村镇历史文化保护理由经典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12762 浏览:487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湘西碗米坡水电站兴建以来,库区村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在搬迁过程中,村镇的传统风貌与传统文化也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如何延续这些传统村镇的地域民族特色与历史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库区淹没之前的村镇形态,并从有形文化、无形文化出发,分析了移民迁建带来的规划、建筑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问题,并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库区;少数民族;移民村镇;历史文化;保护
Abstract: Xiangxi Wanmipo hydropower station reservoir are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undertook large-scale relocation. In the relocation process, towns and villages in the traditional styl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change. How to extend th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ethnic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undated area of the reservoir area before the village form, and from the tangible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e sets out, analyzed emigrant change brings the planning, building and traditional lifestyle issue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reservoir; minority; immigrant villages; history and culture; protection

1、前言
淹没区的传统村镇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极具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民族、地域特色。在碗米坡水库的大规模的移民迁建过程中,传统村镇移民形成的新村镇风貌明显地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而且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这些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发生一些改变。本文试图从这些转变出发,探讨水库搬引起的各种因素的转变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传统风貌的影响,研究新时期这些传统村镇历史文化特征的变化,以便更好的保护这些村镇的地域、民族特色,以及它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2、概述
碗米坡水库碗米坡水电站位于湖南沅水支流酉水中下游。坝址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0415Km2。水库淹没涉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保靖县、龙山县和重庆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12个乡镇,32837人。

3、湘西少数民族村镇历史文化与风貌特征

3.1有形文化:村镇和建筑

湘西民族地区的村镇大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的闭塞使得它们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多保留着当地独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选址大多背山面水,顺应地形形成了线状、组团或散点等各种布局方式。上百年的木质建筑青瓦接连,形成了清新朴素的自然肌理。沿河展开的街道大多蜿蜒曲折,建筑随街道布置的错落有致。村镇的民居依山而建,木构架,木板墙,青瓦屋面,三开间的主屋大多带有附属的吊脚楼。

3.2无形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物

作为湘西民族地区宝贵文化的一个部分,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无形文化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宗教信仰还衍生出各种歌舞习俗。由于信奉这些宗教,除了各种节庆日要进行祈福、祭祀以外,其余生产生活活动也都受到这宗神秘鑫仰的影响,因此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建造房屋要看风水,从选址到落成都有各种讲究,如村寨前面要“空”,不“空”则不宜建房,民间流传着“坟对山尖,屋对坳”的谚语。村前植大树,拜为神树,是村寨的保护神等等。

4、库区搬迁带来的问题

4.1规划的问题

碗米坡库区的移民搬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模较大的村镇按规划进行迁建,勘探测量之后,选择就近地质情况良好、水源丰富、能够安置生产的位置,政府出资统一平地,村民自行将房屋拆迁到指定位置。另一种是自行后靠搬迁,村民在淹没线以上的高程自行选择合适建房的位置搬迁。部分村民仍旧按风水讲究建房,但由于耕地有限,迁建的房屋选址又不能和传统的风水讲究完全一致,传统的选址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库区传统村落的风貌正在一点一点的丧失:
规模稍大的移民村镇由周边几个被淹的村落合并,形成一些移民新镇。其选址、平地等由政府统一进行,而房屋搬迁是抽签决定位置,村民自行搬迁。这样的村镇大多在沿等高线的阶梯式地坪上,形成横平竖直的毫无特色的单一布局。例如拔茅、田丘子等。
库区一些地理位置偏远、规模较小的村镇,往往选择就近较高地段自由迁移。为便于饮水、耕地,只能选择一些坡度较大、地势较险的位置,搬迁以后也并不成聚落,一般是血缘相近的几家形成一小簇的形式,有一定的守望功能和防御性。例如大丰。
一些村镇的地理环境较好,坡度适宜,淹没线以上的建筑一般原封不动,淹没水位以下的各家就靠着未淹没的几家往高处建,选址建造往往还按传统方式,要选地、看风水,也注意和别的各家协调,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布局方式。例如沙湾、首八峒等。

4.2建筑的问题

移民迁建以后,村镇道路街巷新修横平竖直,而不再像传统村镇的街巷随着山势或水流的走向而蜿蜒。建筑整齐的列成一排。与城镇小区不同的是,这些村镇的建筑不是按现代小区那样统一建成一种模式,而是村民们从原来的地方拆迁,或是自行设计建造而成。房屋也就形成了各种样式。有的按照传统样式建,有的按现代样式建,还有的把传统和现代融成一体建的。这虽大大丰富了移民村镇的空间层次,却也加剧了传统样式的流失。
过街骑楼、吊脚楼这些极富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新的移民村中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吊脚楼在移民村中被简化成了一种新的形势:一个三开间的木质主屋,在一侧原先是吊脚楼的位置盖起了空心砌块的半间小屋,通常用作厨房。虽然也仍旧有着空间限定的用处,却失去了以前吊脚楼那种空间渗透,一半是限定一般却开敞的那种感觉。

4.3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习俗的丧失

库区移民迁建的进程伴随的是城市化席卷全国乡村的进程。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库区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宗教信仰、宗族意识在改土归流中早已被丢弃了。村镇的传统选址模式,风水理论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在移民新村中难以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一步步改变库区的传统习俗,由此也影响到村镇有形文化——建筑、村镇的传统风貌。反之,有形文化的丧失也在影响着无形文化的发展。这种循环之下,库区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正在一点点消失,成为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