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三生教育 >分析扩展性高中物理中扩展性学习前言

分析扩展性高中物理中扩展性学习前言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9047 浏览:343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扩展性学习”,就是指依据教材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在对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结论、领悟学科方法的学习过程。从“生成性知识的构建”“问题性结论的形成”“分析性方法的掌握”三个方面阐述高中物理中“扩展性学习”的内容范畴与其过程特点,对指导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物理;扩展性学习;生成性知识
所谓“扩展性学习”,就是指依据教材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在对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结论、领悟物理学科方法的学习过程。如“作用力”概念,它可以是某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物理中的“扩展性学习”,比学习物理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因为它体现着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对基本方法灵活应用的程度。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就是因为在“扩展性学习”中存在问题,笔者就高中物理中“扩展性学习”的内容范畴与过程特点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生成性知识的构建

生成性知识,就是在教材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新知识,它的产生来源于对教材知识概念内涵的挖掘与分析,它的内涵特征是教材知识内涵的延伸或扩展,它的形成过程是应用教材知识与方法对具体的物理问题的抽象与概括。下面以“势能”或“位能”概念的构建为例加以说明。
“势能”概念或“位能”概念,就是一种“生成性知识”,教材中没有做明确的介绍或阐述,而是学习者在理解或领悟有关各种“势能”概念内涵过程中进行分析抽象与概括归纳的结果。对于势能,高中物理中包含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四种。在描述重力势能或电势能大小时,都强调要选择零势能参考位置,两种势能的大小都是相对这个参考位置而言。然而对于弹性势能大小的描述,通常不选择零势能参考位置,而直接将弹簧未发生任何形变时确定其弹性势能为零,对于分子势能,也是将两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零时的分子势能确定为零,这主要是使得描述方便,在用数学定量表达方面更简便,如形变为x时的弹性势能的数学表达式就是Ep=1/2kx2,式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当然在描述弹簧弹性势能大小时也可以任意选择零势能参考位置,如果我们选择弹簧形变为+x的位置为零势能位置,由于弹簧形变为x的位置有两个,那么零势能的参考位置就有两个,显然描述不方便。另外,在定量表述方面,形变量为±y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就可以表示为Ep=1/2k(y—x)2,可见,弹性势能的数学表达式也更复杂。分子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具有类似的性质,同样选择分子力为零的位置为参考点表述就更方便。
通过上而的分析,学习者不难发现:不论哪一种势能,其大小的描述都是相对某一个位置而言,如果物体的位置(物体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弹簧连接的物体所处的位置、两分子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则势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依据这些内涵特征,我们就可以给势能下这样一个定义:由于各物体问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由各物体问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势能,又称作位能,势能是状态量,与各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这就是“势能”或“位能”概念知识的生成性过程,其过程特点是教材知识内涵的挖掘与扩展。建立了“势能”概念,反过来,我们就可将“势能”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的情况,如天体运动中“引力势能”、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势能”或弹簧发生扭转形变的“弹性势能”等,显然,这种生成性知识为分析与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了知识依据。

二、问题性结论的形成

教材中所有的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导出都体现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与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认知概念或规律是物理学习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反过来将概念与规律应用于分析与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而第三阶段就是在分析与解决具体的问题中获得这类问题的结论,而往往某些结论具有一定通用性或普遍性,相当于“推论”,而应用“推论”则可以使得问题的解决达到快捷化。上面有关概念规律的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属于理性认识到实践应用的飞跃,而且在第二个飞跃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理性认识再度深化与发展的过程,它比第一个飞跃更有价值性意义,这也属于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本质内涵,因此高中物理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对形成“问题性结论”的“扩展性学习”。
形成“问题性结论”的“扩展性学习”贯穿于整个物理课程的学习之中,或者说高中物理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性结论”。然而,不少的学生在分析与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往往是就题论题,不善于进行归纳与总结,错失了“扩展性学习”的大好良机,根本没有做解题后“类化”联想的深层思考,以致大大地降低了做题学习的效率,其原因就是在分析与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中的“扩展性学习”存在问题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三、分析性方法的掌握

分析性方法就是物理中的分析方法,它是物理课程知识的载体,也是课程的精髓,即它是众多物理学家长期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研究、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关于分析方法,仅教材介绍并加以运用的就很多。如“图像描述物理问题”,它贯穿于力、热、光、电、原子核等物理的各个知识模块中。当然还有一些分析方法,如“对称分析法”“临界极值法”数学分析中的“微元分析法”等,教材虽没有做明确的介绍,但是它们确实蕴含在某些物理问题之中,因此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习者能够灵活地应用教材相似度检测绍过的分析方法,其次是领悟和正确运用物理课程中蕴含的分析方法,不论是对教材中显现的方法做到灵活运用还是对课程中蕴含的方法做到正确运用,这都有赖于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情况下应该运用“整体分析法”,什么情况下应该运用“建构模型法”,哪些问题可以采用“图像分析”等,这都属于“扩展性学习”的过程。
教师们可能常听到学生这么说“物理听得懂,但题目做不来”,这就是思维方法的问题,或者说,对物理分析方法的运用存在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地握各种分析方法并灵活地应用各种分析方法呢?我认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学生要主动开展方法掌握与应用的“扩展性学习”。如“伏安法测电阻”,教材相似度检测绍了有关电路的设计和安培表外接与内接中误差产生的原因,那么作为学习者就可以主动提出以下问题开展如下的“扩展性学习”:
(1)如果给出两个安培表而没有伏特表,如何测定电阻?还需要什么器材?
(2)既然不论安培表外接还是内接都存在测量误差,而误差的原因是由伏特表的分流或安培表的分压所造成的,那么对于给定的安培表与伏特表,什么情况下安培表采用内接或外接误差较小
毫无疑问,对于“伏安法”测电阻问题,学习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或分析,显然,通过围绕“伏安法测电阻”多种问题的“扩展性学习”,学习者将对“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形成贯通性的理解,对其测量中的分析方法也将形成实质性的掌握,灵活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仅论述了何谓物理中的“扩展性学习”及其意义,以及“扩展性学习”的内容范畴与过程特点,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扩展性学习”,这是新课程倍加关注的方面,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论述。本文仅仅提出一个教师们值得探索的课程教学观点,有关具体的引导方法与措施,还有待于广大物理教师也包括本人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 福建省沙县五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