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物理教学 >心和心网络

心和心网络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4251 浏览:170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习者常常会因为思维惯性,把生活中遇到的、教材上所写的、教师所说的,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成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障碍。有时候,为了突显出某些概念、某些策略在科学技术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采用设置虚拟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或策略,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概念或策略作对比。本文在这里给出一个比较极端的虚拟情境的案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某教室因某种未知因素的触发——这里暂且不讨论该所谓的未知因素究竟是什么——每个学生内心所想的事情,都有可能被本教室其他学生所知晓。问题是,如何尽量用科学的语言,阐述这何以可能呢?
为了避免漫无目的的讨论偏离学科目标,教师可预设某些讨论的切入点。
◇那些可能被他人知晓的所谓“内心所想的事情”,究竟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教室中的呢?
参考讨论内容:这部分内容显然与信息相关概念有关。任何信息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途径来分类的话,信息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等,当然每个类别都可以进一步细分,如视觉信息可以是静止图像,也可能是连续的动画,而听觉信息有可能是音乐、语音等。甚至可以思考一下所谓“内心所想的事情”以触觉信息或嗅觉信息的形式存在的可能性。学习者可能会想出许多种不同的信息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对不同的设想作归纳整理

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udooo.com


◇那些心事究竟是依附在什么物质上得以在空间中传播的呢?
参考讨论内容:这里需要着重围绕信息的载体进行思考,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拿生活常识为思考的边界设限。举例说,声音的传递需要空气作为载体,但也完全可以想象整个教室沉浸在某种液体之中,甚至还可以有更出格的想法,如每个人的周围都布满着不可见且不可直接触摸到的纤毛状物质可用来传输声音,或者有某个极微小的声音存储装置,在每个人之间穿梭飞动实施传达。教师应鼓励学习者先给出可能性,再研究合理性。例如,检测如用以传输声音的是某种管道,那就必须进一步思考,这些管道究竟是一对一连接了每两个个体,还是集中汇聚到某一个中心节点的。
◇那些心事是如何越出或进入心灵的边界的?
参考讨论内容:较少有学习者会主动想到这个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心事在个体内部时,是某种形式的大脑神经运动,但无论心事在个体内部以何种形式存在,若要向个体以外传播心事,其实就必须先进行编码的工作。反之,接收别人的心事,也必须要作解码工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虚拟情景与现实生活场景之间进行对比,日常人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就在不自觉中实施着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进程。所以无论想象中的场景如何诡异,一旦将过程描述清楚,则会发现该过程仍然是遵循通讯理论的。
◇那么多人心中所想不同的事情,会混杂在一起吗?怎么分辨出不同人不同的心事?
参考讨论内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根据频率划分信息传输通道,无论对光(或扩展到电磁波)还是声音都有效。但如果所有“心事发送者”都使用同一个频率发送信息,那又该如何把混杂的信息区分出来呢?仍然可以充分鼓励学习者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如只要规定每个人轮流使用很短暂的某一时间段,那就能将不同人的心事通过时间片段过滤出来了。若学习者能理解以上这种方法策略,至于教师是否需要提及“时分多路复用”之类的专有名词,其实并不重要。
◇如何才能避免在教室中“广播”心事,而做到定点传输?
参考讨论内容:如果有管道直接连接两个对象,那么自然就可以实现定点传输(这样也会带来其他的弊端),但如果借助的信息传输载体是空气、电磁波乃至是汇聚到某中心节点的管道,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定向传递心事呢?仍然应该鼓励学习者给出不同的可能方案,教师在总结时,可引出与现实生活场景比较接近的方案:首先对每个个体标注身份,那么接收方可通过比对接收到信息的标识,将不是发给自己的心事过滤掉……
仔细想想,还有哪些需要考虑的事情呢?例如,如果根据身份标识来识别心事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那么是否会有身份查重的情况出现?如果真的出现,该如何防范呢?如果传播途径(不管是空气、管道或其他什么古怪的物质)不稳定致使间断性地心事传送失败,那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造成这种不稳定?如何克服干扰顺利地传达心事?如果定点传输给某个个体的心事属于某种秘密,那么有无泄露的可能?怎么才能尽可能做到保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