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多媒体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应变机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应变机制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4908 浏览:161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4-1079(2008)10-0157-0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过于频繁的变动,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

一、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带来的负效

1、课程“信度”的降低。

这里的“信度”有别于心理测量领域的“信度”(表示测量工具的可靠性),而指德育课程的威信或可信性。频繁的变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降低。信度降低的实际内容是:部分学生,甚至有的教师不全想念教科书上的思想、政治、道德原理是真理。
较高的信度存在须有许多前提,前提之一是德育内容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古代以儒家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曾经有过这种连续和稳定性。在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中国人的基本伦常及政治观念保持了连续性。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5及文化惰性都与这种德育内容的连续、稳定性有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日本

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udooo.com

、南韩、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德育抓得比较扎实和有效,在面对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新兴的东亚工业“龙”们没有完全否认传统价值观念的合理内核。被改造过的儒家文化反倒成为东亚诸国和地区特有的精神气质,既成为经济起飞、社会稳定的保证,也成为救济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引人注目的方剂之一。而新中国的中学德育,曾经过多地否定了自己的传统价值体系,又曾经简单地拒斥了西方文明中的合理的道德修养。在中国德育现象中,思想政治课频更内容,致使富求真热情的青少年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可靠性产生了疑问。人们一方面指责学校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又不全想念学校德育所教授的内容。

2、课程“效度”的缺损。

“效度”在这里是课程教学有效程度的概括(不是测量学术语)。 效度缺损直接源于信度的降低。教材频繁的“变动”既使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又难以使教师保持一个有念、一贯性的人格形象。加上变动过频使教师难以积累和形成稳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这对有效地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课程地位的下降。

学校德育地位的下降已成为一些专家呼吁的现实。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学校德育系统内,确有一批德育工作者在践行使命,但真正倾注热情于直接和间接的德育活动中的人数并不多。升学模式的教育实践使智育成为智育成为硬任务,德育成为软指标,也使德育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实际的肯定。

二、动与静的对立统一:思想政治课教材应变机制的建立

思想政治课实效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材过频变动,那么,思想政治课实效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应是教材应变机制的建立。而所谓应变机制实际上是教材建设中动与静辨证关系的具体处理问题。
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定事物的稳定性实际上会否定事物的存在。即便是变动频繁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也有其内容相对稳定的一部分。笔者认真对照了现行高一、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和10年前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发现教材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及经济基本原理方面仍有许多稳定性部分,兹列如下:

1、两种教材涉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常识的稳定性部分: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2)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实事求是;(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4)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同因和外因、质量互变、新旧事物、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5)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事物具有各自的特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的确良重点论的统一;(6)实践及其作用、认识的根本任务。

2、两种教材涉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常识的稳定性部分:

(1)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本;(2)商品、货币、价值规律;(3)劳动力商品、资本、剩余价值;(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上述两种教材的稳定性部分的存在,实质上既证明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实现稳定、建立应变机制的必要性,也证明了实现稳定和建立应变机制的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建立这种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科学应变机制,要考虑好和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保持马列基本常识、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参照系,从而提高课程的信度和效度,确立中学生坚定的政治道德信念和稳固而积极的人生价值体系;二是要根据社会及政治、经济变革的新情况和新精神,让中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窗外事”,避免成为塔中的“隐士”,从而促进中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