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房地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18627 浏览:828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分析概括了其现状。从改善物质条件,搞好生态环境美化建设,做好知识技术及文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现状;对策
1673-291X(2012)27-0046-04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际调查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征,阐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旨在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可概括为“五新”、“三发展,一培育”。“五新”是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新房舍是指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新设施是指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新环境是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是指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发展”分别是: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发展村镇。就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发展公益。就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怎么写作;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一培育”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解决三农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难题。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二是要推动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总体上发展很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从17.9%提升到43%,但此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减少农村人口才能繁荣农村;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富裕农民。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城镇化。我们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即使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还有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仍然是庞大的群体。解决好农民问题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且城镇化要与生活水平相适应。解决三农问题时,要汲取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意味着反城市化、反工业化,而是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扩大。中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差距扩大,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显,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民突出表现为六难:即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农村与城市的也存在着显著差距。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区域差别(如中西部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尤为明显)、农村居民贫富差距相当突出,且农村本身社会事业差距也比较大。 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二元结构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存在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其根本出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3]。目前,中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4]、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非常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河南省周口市大部分乡镇基本未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10%是年久失修的危房,安全系数不高。近五年,随着经济发展,仅有10%左右二层小楼;同时,农民基本无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农家肥料、生活垃圾等,整个农村大街小巷卫生条件差,秩序混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办了各种公益文化事业,创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地市级、县市级文化艺术戏曲团免费下乡深入基层演出等,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还是中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拉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仅占28.1%;文化事业费中东中部地区占78.3%,西部地区只占21.7%。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 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

源于: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怎么写作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抓好三农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具体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物质条件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沙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怎么写作,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怎么写作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二)搞好生态环境美化建设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管理。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强化对耕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监控,约束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为生产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为农村居民提供山川秀丽的人居环境。
以生态产业化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根据区域农村资源特点,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生态链条中的农业结构,对人们从事生态建设中零星的、分散的经济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将建设“生态家园”和“区域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培植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支撑作用。

源于:论文 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