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高中德育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20627 浏览:939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乐记》是对儒家音乐美学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是集儒家乐论之大成的理论成果,它在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功能性及音乐创作等方面,均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开创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系统研究。本文从音乐的本源,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音乐社会性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乐记》;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由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及毛苌等人所作,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音乐理论名著,它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础。《乐记》大致形成于汉代,其关于音乐美学的两种基本观点,来自于两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易传》与《荀子》。它以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论述了有关音乐的本质,及音乐创作的目的;音乐与政治、社会等的关系及音乐审美的过程,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乐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音乐美学理论方面的名著,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概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乐记》中,既有“采”前人思想部分,也有自己新“作”的部分;既从儒家思想出发批判其他各家,又根据统治者需要总结各家。
《乐记》的美学观是以礼教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它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表现主义。此美学思想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前提,人性本恶的观点也是《乐记》思想来源——《荀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发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展的历史中,《乐记》是第一部最系统的著作,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它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探讨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中华民族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感于物而动”的音乐本源论

音乐的本源,是音乐思想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乐记》提出了“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命题。“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之乐”1。音乐不是人类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产生的,但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及内涵,是人的本性所特有的,而不是外物影响后的产物,外物的作用是使固有的感情激动起来,而不是使人产生感情,并表现于音乐之声。也就是说,人的性情不是固定的,音乐也不是人的性情的自然流露。这肯定了人的性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用声音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音乐。
《乐记》认为,音乐的本源并非是心,而是“天”,因而抓住了音乐的本质,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音乐本源论。

二、“乐者,心之动也”的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

《乐记》说“乐者,心之动也”,可见它既承认音乐具有客观性,又强调音乐的主体性,蕴含着音乐所表现的不是外在的事物本身,而是主体的感受与体验。音乐虽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其本质却不是客观性而是主体性,这就比荀子更准确地把握了音乐表现对象的特征。

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音乐社会性特征

《乐记》中有“乐动于内礼”“动于外”的说法,科学地论述了“乐”与“礼”的不同作用。“动于内”是强调“乐”对人的教育和感化作用,“动于外”则强调“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在《乐记》中,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同与刑、政一样,属于社会体制的礼与乐之不可分离是因为二者同属社会体制。礼与乐的功能是“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礼与乐常常被相提并论,它们在培养人性与规范人心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作用。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用是《乐记》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作用归结起来,便是“和”字。从个人到天下,从天下到整个宇宙,音乐都能起到“和”的作用。“乐和民性”“乐者敦和”“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是说音乐有着陶冶性情,平复心境的功用。正如此,《乐记》主张“致乐以治心”。《乐记》的美学思想中,特别看重对培养人的品德,并提出“和乐”有利于人的良好品德的培养,“淫乐”则可败坏人的德行。因此,对于音乐本身来说,德是根本。

四、“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种以“气”沟通天与人,使天与人相互感应,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并直接决定社会、政治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这种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是“万物之理以类相动”,把握了某些自然规律,认为宇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故其思想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乐记》夸大了这层含义,将它用在一切领域,又荒诞地将人、社会与自然现象等同。《乐记》中的“气”既具有“生命”的内涵,又具有道德的属性,且与艺术直接联系,涉及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音乐中的主客体关系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五、结语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音乐与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而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等。但是,总的来说,《乐记》在音乐的起源、功用、创作等方面的许多推测与论断,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与普遍适用的真理性,开创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系统研究。
《乐记》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问世后不久便被收入《礼记》,成为经典,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音乐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6.

3.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

1.20.

4.金钟.关于公孙尼子的《乐记》的断代和评价问题[J].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