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简论幼儿教师提高幼儿教师备课艺术中心

简论幼儿教师提高幼儿教师备课艺术中心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5433 浏览:157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备课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保障之一。转变教师传统的备课观念,从备教材到备幼儿、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预设和生成等关键问题的把握,力求使幼儿教师清晰而有目的备课,从而改变幼儿教师备课简单化、形式化,避免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发生,最终解决“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累”的现象。
[关键词]备课;转变观念;关键问题
基金项目: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HSK018。课题名称“绥化市幼儿园有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课堂教学质量源于教师的备课质量”。作者在同导师下园时常常观察到的矛盾现象:教师能够把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表达的淋漓尽致、似乎感觉整体上有着观念的转变。但是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却又背叛了这些外在的修饰检测象。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本文在帮助教师如何具体、有效的进行备课的同时,使幼儿教师真正站在幼儿的角度,为了幼儿的学而教。

一、转变传统备课观念

(一)备课方式的改变

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就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局面,确立以幼儿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真正实现“以学论教、以学促教、以学定教”。转变备课观念首先要转变备课的方式。
1.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备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教学准备。它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备课是一个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一门好课需要的是教师自身的自觉反省,不断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2.宏观和微观备课。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不要孤立的备一节活动或只看关于教材中的本次活动,而要与单元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联系起来。从系统的角度,在教学结构中去备课。这一系统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会学、善学的能力。
3.建立学习共同体,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很多幼儿园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这样不但能够促进教师备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养成多指教、多商讨的好习惯。教师这门职业需要的是智慧的碰撞,是相互借鉴、模仿、学习的基础上才最终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备课途径的改变

1.备课的范围扩大。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在备课上有过无法适应的阶段。由于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仅仅是微观上的备一节课,而不是从整个课程的结构上来分析理解一课书、这就要求一节活动不是单纯的依据教材本身,而是依据课程标准来备课。从课程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教材,以教材为文本和载体,用课程标准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2.备学生而非备教材。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之二是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备课只要有一本教材或教师参考书就足够了。而新课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状态学习习惯等为核心内容。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新课程主张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同样学生不仅是学习主题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3]

二、把握备课中主要的关键问题

(一)备幼儿

首先,真正以幼儿为本。把幼儿学习需求和成长点放在首位,从幼儿实际出发而非书本至上。改变那种对“物”不对“人”的现象。其次,备幼儿学习环节的需要而非教师教学环节。要让教服从于学而非让学服从于教。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幼儿能够有效地学习。把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都与幼儿的需要联系起来,依据学习环节的需要备教学环节。教师要做的一定是依据幼儿的学习需求做什么。

(二)备学习兴趣

1.教师如何备出幼儿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兴趣点有所不同。比如小班的幼儿更倾向于情景的介入,教师以富有感情和故事情景的导入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中班的幼儿开始喜欢探索创作、有针对性的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兴趣。大班的幼儿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以合作和交流的方式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其次,利用幼儿的成功点体现学习的价值。教师要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并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当幼儿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时,也相应的提高了幼儿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次,展示幼儿的才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爱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不管是幼儿内心需求还是幼儿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赏,只有教师能够随时察觉幼儿的需要以及给予幼儿想要满足需要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唤醒幼儿的兴趣点。最后,在典型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识记、而是能够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幼儿的学习只有在真实的世界里找到它的原型才能够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

2.要把握好激发幼儿兴趣的度

第一,兴趣重点在于趣味性,谨防“低级趣味”。“趣味性”是主动探索的前提。只有活动看来很有趣味,幼儿的兴趣点才能唤醒。只有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真正快乐的体验。而不是由于获得了趣味之外的比如久违的自由、非控制状态下的任意行为甚至是非正当行为等带来的兴奋。有的教师为了兴趣而激发兴趣。哗众取宠的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第二,激发兴趣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的目标。实现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就是使幼儿能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认知和情感上认同本次活动。进而在教室的引导下,自主的完成活动,从而实达到活动的学习目标。第三,最佳价值在于使学生爱学、想学和善学。兴趣的激起不仅使幼儿觉得好奇有趣、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主动探索,喜欢探究、有学习的愿望。

(三)注意预设和生成,将“死课“变“活课”

第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6]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第二,在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7]第三,教师要不断地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会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8]
参考文献:
??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陈京.教材:需要用课程意识来整合[J].中国教师报,200
[3]肖川.教师的课程意识[J].中国教育报,200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