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管理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势与其挑战生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势与其挑战生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6145 浏览:200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又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悠久历史传统、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高层次的受众群体和健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体系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优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滞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现实、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党内的腐败现象、当前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价值观念多元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及方式的缺陷等等,都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势;挑战
青年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这个群体的精英,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高校承担着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因此,准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势,发挥优势,应对挑战,对于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悠久历史传统、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高层次的受众群体和健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体系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悠久历史传统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摇篮,具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悠久历史传统。追寻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首先在高校落地生根。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激进的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北京大学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先驱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以大学讲坛、进步社团、进步刊物等为主要阵地,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使马克思主义首先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培养了大批的马克思主义者,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一直以来,高校始终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己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历来都很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强调“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时代提出“四有”人才的基本要求;时代继续坚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目标。
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和平台,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都经过了政治局常委会审定。大学教材需要经过政治局常委会审定,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事情,足见党和国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视程度。第二,国家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大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授予学位。第三,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编写的重点教材。第四,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教学部门和领导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第五,划拨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第六,搭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平台。为了推进和繁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近年来,教育部设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专项项目,规定只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相关机构和人员才能申报此项目。

(三)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按照“05方案”的要求,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一支较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师资队伍。从知识结构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素质过硬。从人员结构看,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专职教师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师资队伍。从政治素质看,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中国党员,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线,对青年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比较熟悉,比一般的研究机构更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从教学效果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2008年5月,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四)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其他领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在于系统性。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马克思主义尤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宣传。系统化的宣传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培养大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五)高层次的受众群体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青年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首先,大学生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报效祖国是青年学生的光荣传统。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最初就是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得到广泛传播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阶级性仍然深深地吸引着广大青年大学生,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内在动力。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其次,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得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便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性和层次性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想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具备较强接受能力。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六)健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体系

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过程中,高校业已形成了健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网络体系。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同时,高校还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学校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还开展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政治辅导员更是经常地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相关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样,高校就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其他形式的教育为辅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营造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氛围。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在看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国际挑战

从国际上看,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社会主义滞后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二是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造成冲击。
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巨大冲击,动摇了部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进而弱化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另外,由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也使得一些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
第二,近年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后殖义、第三条道路等纷纷侵入中国,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西方社会思潮恶意诋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新自由主义者公开叫嚷“不合法”、主张“制”、诽谤人民、要求实现“三权分立”; 社会主义者大肆散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谬论;“历史终结”论者更是直接煽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信任情绪。因此,西方社会思潮实质上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理论工具。 

(二)国内挑战

从国内来看,多种不利因素制约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党内腐败现象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二是当前社会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消弱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三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四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和方式存在缺陷。
第一,党内腐败现象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首先在于其鲜明的阶级性,即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9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然而,近年来,党内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有违党的宗旨,与党的性质格格不入,这种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反差使得部分学生对党和政府产生信任危机,从而严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曾对党的腐败问题忧心忡忡,他强调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
第二,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消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还在于其科学性,即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大众,用成功的实践征服大众。人民群众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当前一些比较突出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收入分配、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使学生很容易把社会不公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疑惑,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4]尤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选优、评优、入党中的某些不公现象,以及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使其质疑社会主义的公平性和的公正性,进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信任感。
第三,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权力至上主义等等各种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观念多元化消解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出现了理想信仰的缺失和信念归属感的迷茫。这种现象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第四,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和方式存在缺陷,弱化了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受到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的影响,而且更直接地受到学校小环境的影响。首先,有些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费打折的现象。还有少数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自己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不能身体力行,使得一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讲的都是检测话、大话、空话,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逆反心理。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理论性、学术性较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其独特优势,又面临着众多不利因素和挑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发挥其有利条件,又要化解其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5-15.
教育部:近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取得新进展.中教网: /EduNews/News_Zcfg/2008/7-1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1/200807111108157571

3.html.

[3]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4] 武树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2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