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研究 >阐述小学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

阐述小学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27114 浏览:1214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整体构建区域性和谐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本课题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而提出的。在国家“十二五”整体构建区域性和谐德育管理评价体系这一课题深化研究的今天,我有幸参与到我校其子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中。
本课题的实验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为成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好公民、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为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做贡献。我在课题组里担任实验教师,在承担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边学习,边钻研,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少年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可塑性很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少年儿童时期是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很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循序渐进,尊重差异。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谈论培养习惯的重要而一下子对小学生提出一大堆养成习惯的要求。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说:“起先应当让孩子习惯于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别因要求太多和难度太大而限制他的独立性;这样,你才会有把握地相信,孩子会更容易服从你的新的决定。如果一下子用大量的规则去要求孩子,那你就是迫使他去违反它们中间的这一个或那一个规则,因而你想使他养成的习惯也就不可能在他身上扎下根来……”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只能重点培养1~2个习惯。
例如,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入学初,应该从“明日学具,准备齐全”(每天晚上按第二天课表准备齐学具)、“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一尺一拳一寸和执笔姿势)等动作性习惯入手培养;一些智慧性习惯,如“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目标,学有计划”,则应在五六年级重点培养。
培养习惯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甲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当务之急是培养他“当天任务,当天完成”的好习惯;学生乙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改正作业和卷面上的错误,那么培养他“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习惯,这样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以情育人,教育人必先感动人。学生是养成习惯的主体,没有主体的热情和主动性,习惯很难养成。培养习惯不能排除提高学生对习惯的认知水平,一定的认知水平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和动力。
教师最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地向学生或孩子讲述什么是习惯,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通过讲科学家、艺术家、模范人物、先进工作者等人的故事,讲清好习惯与事业有成、工作出色的关系。
少先队组织可以开展以队员为主体的探究式活动,如搜集有关习惯的格言、有关习惯的故事、访问名人了解他们有关习惯的事例、组织有关习惯的演讲会座谈会辩论会等,使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探究、体验和感悟养成好习惯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
3. 在练习与实践中培养。正如前文所说,“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乌申斯基说:“我们应当对这种行为方式经过周密的思考,并把它用简单明了而又尽可能扼要的规则表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这些规则。”一般而言,一个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动作,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学生要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熟练和养成。
小学生年龄小,是儿童,不是解放军,不是运动员,不能像军人和运动员那样训练,我们主张小学生的行为练习应该采用“快乐练习法”,例如通过模仿活动、游戏活动、表演活动、比赛活动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体验,并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方式。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经验表明,采用“教——扶——放”的指导模式是有效的。在练习初期,教师和家长要通过行为示范让学生或孩子模仿,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在学生或孩子初步掌握行为要领时,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或家长要经常在一旁观察,并做必要的指导;当学生或孩子已经建立了某种行为方式时,应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做,教师或家长只是做偶而的监督和检查。乌申斯基指出:“反复多次地进行某一种活动,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
4. 在鼓励与激励中强化训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每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那么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这就是所谓的“正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可以有很多“强化物”,如社会性强化物(微笑、抚摸、夸奖、奖状等);消费性强化物(糖果、饮料、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活动性强化物(看影视、去公园、踢足球等);操作性强化物(玩具汽车、变形金刚、组合玩具等);拥有性强化物(文具盒、图书、光盘、小提琴等)。
在培养学生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可用以下方法:
代币制。如培养儿童“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哪天做到了,就奖励一朵用纸做的“小红花”,没做则不奖;积累了5朵“小红花”,就可换一颗用纸做的“金五星”;积累了5颗“金五星”,就兑现事先约定的奖励。这个方法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应注意所定的行为要具体、单一、可行;最终的“强化物”要对儿童有吸引力;每天的行为检查、“花”与“星”的交换要认真、细致。5. 深化体验教育,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研究表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这是一个“服从于外在教育——在练习和实践中逐步体验和内化——养成自动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的渐进过程。如前所述的提要求、讲道理、重练习、多激励都来自于外在的刺激,这些外在的刺激是怎样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身需求,使良好行为转化为自动、稳定的行为方式的呢?在这样的转化中,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是学生的“主体体验”——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体会和形成的认知。因此,教育者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体验因良好行为尝到的甜头(获得的快乐、赞赏、进步、成功),因不良行为吃到的苦头(产生的烦恼、批评、退步、失败);这样对比的感受越具体、越深切,学生的主体体验则越真实、越深刻。
深化学生的体验教育有许多方法:如让他们“说一说”:在班级的小组或少先队的小队里,大家一起说说各自的感受和体会,变个体的体验为集体的精神财富,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主体体验;“写一写”: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成日记、作文,使点滴的体验组织化系统化;“演一演”: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有关习惯的小品,使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在演与看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深化主体体验。
6. 培养与矫正相结合。乌申斯基说:“教育者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它的根除或者是由于缺乏养料,即不再进行这一习惯所引起的那些活动;或者是由于形成了另一种与之相对立的习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1. 消除原因。即找到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把这个原因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就可以逐渐消退。如,某学生有特别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其重要原因是家长给他的零花钱过多,如果家长不给或很少给零花钱,不良习惯将逐渐改正。
2. 以优替差。即培养一个与之对立的良好习惯,替代一个不良习惯。如,某学生有张口骂人的不良习惯,就培养他使用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用良好习惯替代不良习惯。
3. 区别强化。有些不良习惯很难一下子改过来,如果要求过急,容易引起儿童的消极反应,如抵触、对抗等。教育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内“容忍”儿童的不适宜行为,但要求他逐步减少这一不适宜行为,最终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某儿童特别贪玩,一天要玩3小时,教育者可要求他:第一周玩2.5小时,第二周玩2小时,第三周玩1.5小时,第四周控制在1小时内。以上的“2”、“3”方法,在矫正过程中,也可使用“代币制”。
4. 贵在预防。即敏锐地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进行教育,不容其向不良习惯发展,这就是“防微杜渐”。这就要狠抓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第一次考试等。
7. 培养良好习惯或矫正不良习惯,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儿童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养成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如何,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因此,无论是培养良好习惯还是矫正不良习惯,没有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习惯上要以身作则,给儿童树立一个好榜样,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培养儿童习惯的最好的教育资源。当然,教师和家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身上也会有这样或那样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与儿童同进步共成长。
其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一起了解、分析、认识儿童的现状,一起制定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氛围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用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和家长都要加强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学习。在这一学习上,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和指导作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分类指导、办家教报,建家教网等方式,组织家长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增强教育效果。这也是广大家长的愿望和需求。
总而言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它也需要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