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村经济 >简述生物全球生物产业进展方式与对加快我国生物产业集聚

简述生物全球生物产业进展方式与对加快我国生物产业集聚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15981 浏览:632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生物产业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被各国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予以大力扶持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文章通过综合全球生物产业的几种代表性发展模式及其成功经验,如新加坡“研发模式”、日本“政府主推模式”、美国圣地亚哥“自发型及政策驱动型叠加的综合模式”、美国北卡罗莱纳“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对加快我国生物产业集聚的若干策略建议。
关键词:生物产业 产业集聚 发展模式 策略
1004-4914(2013)04-060-03

一、生物产业的发展概述

生物产业是生物技术产业融合效应的具体体现,包括从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流通直至怎么写作的一系列行业,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环境等多个领域。生物产业作为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生物产业集聚密集度要求高,包括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往往需要实体产业园承载。
近年来,国际上生命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其增长速度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数的8-10倍,成为继信息产业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又一重要推动力。随着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不断突破,新兴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达到13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市场比重达到15%。目前,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80%进入临床试验。预计未来5年,生物药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占全球药品市场比重超过25%。与此同时,创新化学药物和以核技术为基础的大型诊断医疗装备也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一些重大的健康医疗难题,推动了生物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发展。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得到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重视,被各国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予以大力扶持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生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

一、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极。

二、全球生物产业发展历程

Dis和Meyer于2000年时代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周刊上提出了生物经济概念。生物经济始于1953年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标志,为孕育阶段,到2001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完成,标志着孕育阶段的终结,在2001年后的20多年是生物产业的成长阶段,预计到2025年生物产业将进入成熟阶段。世界生物产业目前处于孕育阶段与快速成长阶段的过渡期。具有生物经济时代特征的是最初的4大产业——制药、健康医疗、农业及食品,并且与环境、能源、信息和化工等领域融合,甚至渗透到原来与生物无关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一场产业革命,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全球生物产业市场仍以欧美为主,日本紧追在后;但未来十年欧洲及日本将比美国具有较高的成长率。在全球生物产业结构方面,仍以医药为主;就未来十年的成长率来看,农业领域将具较高的发展,这是由于各国将根据自有的特色发展生物产业,如欧洲发展农业、日本发展食品产业。

三、全球生物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一)新加坡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致力于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90年代初,经济发展局成立生物技术投资风险基金,开始关注生物医药业并向其投资。到2000年,新加坡决定将生物医药业作为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政府宣布将逐渐从高度依赖的电子制造业向生物医药转移,制定了把新加坡建成国际生物医药制造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远景目标,决定将外汇储备的5%至10%用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目前新加坡已经从众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亚洲国家中脱颖而出,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新加坡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具体推动新加坡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可以用“两局、两园、两公司”来概括。
所谓“两局”是指具体负责生物产业推进的两个政府部门,即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为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上述两个政府部门进行了大幅度的重组、优化、协调,把生物产业从源头到上、中、下游的推进发展工作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具体表现是,科技研究局主席直接负责生物产业,同时兼任经济发展局的联合主席;经济发展局下属的生物产业管理机构接受其领导,工作对其负责。在这样的两局架构下,新加坡出台了多项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与优惠措施。这些具体措施涉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成果转化推广,风险投资与创新企业孵育,国际顶级生物医药巨头的引进、合作与合资等方方面面。所谓“两园”是指生物医药管理机构、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两个区域。其一是大士生物医药园,其二就是启奥生物园。所谓“两公司”是指生物医药管理机构在推进生物产业发展时所依托的两个主要公司。其一是裕廊集团,其二是风险投资公司Bio One资本有限责任公司。
总体而言,新加坡采取的是“研发模式”来实现产业集聚。其成功在于:多为生物医药公司,以研发为主且规模普遍较小;科研机构集中,高端人才优势明显;产业园区规划完善;孵化体系健全;产业资本雄厚。

(二)日本模式

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未来经济中所具有的战略作用和自身在生物产业化方面所存在的差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奋起急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计划引导。1988年,日本提出以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为主导的口号。日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明显增加,1997年,各省厅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投入达2508亿日元,大大高于高技术项目平均投入。二是政府对生物产业高度重视。1999年1月,日本签署了《开创生物产业的基本方针》,该文件提出和确立了把日本“生物产业立国”战略作为日本新的国家目标。为此,日本政府成立了以首相为首的“生物技术战略委员会”,并于2002年颁布了长达200多页的《生物技术战略大纲》。三是强大的财政支持。日本政府从2002年开始逐步加强了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投入。重点放在加快生物基础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化步伐等方面。目前,日本的生物研发经费在科技预算中约占13%。四是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改革。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本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给日本的国立高校和研究机构更多的竞争压力,使它们向自治、具有独立管理权限机构的方向转变。五是促进产官学合作。推出了产学合作的产业研发促进计划、风险企业实验室计划和面向未来的研究计划。六是金融市场改革。经过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日本的风险投资市场方兴未艾,从2000年到2001年,生物风险企业的投资猛增到540多亿日元。生物风险公司也从1995年的60家左右上升到2002年底的334家。总体而言,日本采取的是政府主推模式来推动产业集聚,其成功在于:政府高度重视,采取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了一系列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措施;经济基础雄厚,电子等产业基础好,向生物产业延伸能力强;科研机构集中,高端人才优势明显;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雄厚。

(三)美国圣地亚哥模式

早在1912年,圣地亚哥成立了第一个生命科学研究机构。随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也相继迅速发展壮大,迅速提升了圣地亚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吸引了大量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因此,在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成立前,圣地亚哥地区已经建立了大量的专业研究机构,并且储备了大量世界一流的专业人才,为后来生物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2007年Milken Institute的评估报告中指出,从研发能力、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基金投入额、在技术增长最快的“500强企业”所占比例以及生物技术企业的规模和成长速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圣地亚哥在全美生物技术集群地中名列第一。
圣地亚哥生物技术集群不仅是本地企业和机构自发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有政府的推动作用。因此,圣地亚哥生物技术集群不能简单地归为自发型或者政策驱动型,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民间自发力量是圣地亚哥生物技术创新集群发展的动力,一些历史文化因素和科研基础诱发了创新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这些自发因素包括了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大批的专业人才聚集、风险投资介入。
美国联邦和加州、圣地亚哥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本支持有力地推进了圣地亚哥生物产业的发展,主要的政策和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研发投入。圣地亚哥吸引了大量的公共研发资本,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等,为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本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圣地亚哥生物技术集群的科研水平,从基础研究环节入手为整个生物技术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直接增加研发投资外,联邦和地方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高技术产品投资税、高技术公司的公司税、财产税、工商税等。三是制定相关法律,形成了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提供了法律支持与保证,有利于生物技术集群中的各方参与者,尤其是生物技术公司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和法律保证。四是打造公共怎么写作平台。以UCSD CONNECT为代表的公共怎么写作平台,将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机构等各方参与者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便于各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沟通与合作,促进集群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体而言,圣地亚哥采取的是自发型及政策驱动型叠加的综合模式来推动产业集聚,其优势在于:大多为生物医药公司,且规模较大;集合研发、生产、销售及CRO等各种业务类型的公司;大量的人才资源——既有科学家,又有企业家;产业园基础建设完善;大量的风险投资做后盾;拥有多个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可获得大生物产业500强企业大量的研发资本投入,同时向这些大生物产业500强企业提供大量的高端研发人才。

(四)美国北卡罗莱纳模式

北卡罗莱纳州的生物产业以“研究三角园”为核心,覆盖大部分北卡地区。“研究三角园”被北卡罗莱纳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三所高校包围,于1959年开始建设,由于选址合理,政府扶持得宜,周边教育科技资源丰富,研究三角园区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商家,园区产值目前雄踞全美科技园区第二位,仅次于加州硅谷。
北卡罗莱纳的生物产业集群得益于其庞大完善的健康产业社区教育系统。北卡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设立北卡生物技术中心,先后投资近两亿美元用于当地生物产业的硬性和软性的基础建设。其投资设立的北卡社区学院系统通过“生物网络”等项目培训大量生物技术的专业人才:包括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加工处理、车间管理和生产支持等领域。这些人才的存在通过以下三方面直接促进了北卡地区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涌现了大量的生物技术的CRO公司,目前北卡地区拥有美国数量最多的怎么写作外包公司。二是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医疗设备、化学试剂、医药前体、保健品产业集群。三是承接波士顿等地区的生产型生物技术企业或企业的生产部门。这些产业的快速建立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研究三角园”的生物科技产业化和创新,最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物产业生态系统。
总体而言,北卡罗莱纳采取的是职业教育模式来推动产业集聚,其优势在于:以CRO、医疗设备、医药中间体及保健品公司主;培育大量的专业人才,满足当地集中的生物医药企业需求;产业园区规划完善,有较大吸引力;承接波士顿地区溢出企业;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多的风险投资。

四、对加快我国生物产业集聚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建设

在生物技术领域,吸引企业进入本地区产业集群的最重要因素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研究开发基地,如美国生物技术集群都是在优秀的研究中心周围形成的。为此,有必要把我国本地生物技术领域强大的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并且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创新平台和研究开发机构,改善科技基础支撑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要素。

(二)注重引进和建设生物产业怎么写作机构

引进和建立怎么写作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相似度检测机构,具体承担项目跟踪管理、新药申报、市场调研、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怎么写作等工作,提供配套专业化怎么写作。一是依托高校和研究院所和相似度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和健全整个体系,为科研单位的生物医药创新活动提供怎么写作,并通过怎么写作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二是建立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中心。与国际社会合作,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国际间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协作与联合,制定统一的国际规则,把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作为执行生物产业政策的有效工具。三是建立先进的技术产业化中心。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生物企业合办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且对技术怎么写作中心及整个体系的运作方式和经营机制进行创新的探索,寻求使该怎么写作体系发挥最大功效和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途径。

(三)培育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培育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考虑两种途径,一是把握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的机遇,围绕一种或一组关键技术,沿着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路径来培育产业集群,即形成以特定技术为中心的集群,例如基因技术企业集群;二是结合现有的优势产业进行相应的延伸,比如IT、电子产业就可以向医学领域延伸,形成电子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四)做好基于产业集群的招商引资

政府应系统评估本地区的生物技术发展环境和战略,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应从培育产业集群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注重所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发展潜力,不宜过分注重产值和规模,或以短期利益为导向过多发展“短平快”的项目。二是吸引跨国公司和培育本土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关系。在引进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工厂和研究机构的同时,要积极培育本地中小企业,鼓励生物科技人员创业,并加强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创新。三是招商引资外生比较优势与内生竞争优势的关系。在现有园区开发模式特点和已享受的优惠政策基础上,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完善专业技术支撑与产业怎么写作体系为主,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培育园区自生长和自增强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军祥,李瑞国.日本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8)

2.殷实.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带给我们的反思[J].河北农业科学,2010(1)

3.苏月,刘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11)

4.韩春清,王志章.全球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界,2008(8)

5.郑海涛,林珊莉,吴翠玲.产业集群导向的生物医药招商引资策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4)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广东广州 511450)
(责编:贾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