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写作 >新突破传媒娱乐化浪潮下电视晚会新突破

新突破传媒娱乐化浪潮下电视晚会新突破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14125 浏览:586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现今传媒娱乐化的浪潮为背景,以一台成功的电视晚会为个案,提出“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核心创意,并从晚会开场、串联、颁奖环节、表演嘉宾、家人参与等五个方面,讨论了电视晚会的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创意 电视晚会 娱乐化
2013年1月2日晚,东方卫视和上海新娱乐频道成功播出了“2012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名优新’播音员主持人评选颁奖盛典”。晚会的成功体现在节目较高的收视率上:节目的完整剪辑版(120分钟)于2013年1月2日晚19点在上海新娱乐频道首播,取得了上海地区7.0%的收视率,在当天该频道的所有节目中排名第一;该节目的较短剪辑版(90分钟)于同一天晚21点45分在东方卫视播出,虽不是首播,也取得了上海地区2.0%的收视率,在当天该频道的所有节目中仅次于《东方新闻》,排名第二。同时,晚会也获得很多电视观众和业界同行,甚至许多播音员主持人的认可。

一、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晚会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日益壮大,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笔者认为,电视节目可以有娱乐性,但不应过度娱乐化。
娱乐的魅力,在于使人一天紧张劳动工作之余,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欣赏状态下放松神经、调整心理、恢复精力。同时娱乐又是一个复合体,总是或隐或现地与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结合在一起,电视的娱乐也总是潜移默化地帮助观众认识世界及自己。所以,重视电视节目的娱乐性没错,但娱乐应当有度。所谓娱乐有度,就是要处理好娱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关系,正如孔子论及《关雎》时所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度的娱乐化,传递的只是消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对观众的精神生活有害无益。凡是真心尊重观众、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人,都应当对过度的娱乐化保持警惕。
在现今娱乐化狂潮下,电视晚会应如何“突出重围”,不断的丰富、发展、提高,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作为一台晚会的核心、整个节目组的中轴,晚会导演应如何做出一台真正有意义、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电视晚会?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电视晚会的走向作粗浅解读。

二、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晚会的核心创意

古往今来,学者们对创意的认识不同,所作的定义也不相同。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认为,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又恰当①。建筑学者库地奇认为: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求并解放我们的内在②。赖声川先生说:“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再将这些可能性组合成作品的过程。”③这些定义都说明了创意包含两个主要的层面:构想层面与践行层面,“寻找”与“解放”在更深的层面说明以上两种层面的创意工作。创新性和执行性是创意的两个重要特征。
近几年来,全国各类主持人颁奖晚会可说是层出不穷,要想使“名优新”评选突破“颁奖”晚会的“瓶颈”或“模式”,获得更好的效益,并通过这台晚会呈现出东方卫视的品牌效应,就需要我们将创意融入到这台晚会中来,创意是整台晚会的灵魂与核心。
G的播音员主持人是G最为观众所熟悉的名片,也是东方卫视的品牌标志,其品牌效应不容忽视。因此,这台颁奖盛典,必须要借助G播音员主持人的群体形象,这同样也是强势传播G的传媒理念,进一步提升G在受众中影响力的最好时机。确定了这一诉求,我们将这台晚会定位在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上。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导者,而且是广播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引导者与传递者,是受众心灵的倾听者与反映者。我们希望借助这台颁奖盛典,更好地拉近播音员主持人与听众、观众之间的距离。从晚会节目的设置、颁奖话题的设计、互动方式的选择等,都将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定位为——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强烈互动关系。这就是这台颁奖盛典创意的核心理念。
如前所述,创新性是创意的重要特征,创意的英文单词——Creativity本身也可以翻译成“创新”。所谓创新,就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④。电视人只有在“创意”的指引下,才能在创作中有所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节目的结构、形式的变革,或者是舞美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一台兼有传播价值、研究学习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电视节目是离不开创新的。
要想使节目有所创新,使之在短期内无法复制,就不能盲目地去复制其他颁奖典礼中的惯有形式。我们要强调获奖者的普通性,这样更利于各位播音员主持人与观众距离的拉近,也打破了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简单的“传播——接受”关系,通过描写细小的生活故事,以小见大,带领观众见证每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的感动。明确了这个思路,整台“名优新”颁奖晚会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创新。

三、创意指导下的创新:晚会的五大突破

导演组围绕“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核心创意,使晚会实现了五大突破,更使晚会呈现出“震撼”、“新奇”的效果以及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

1、幸福微电影拉开盛典序幕

本台颁奖盛典突破以歌舞或视频秀开场的常规模式,以一部《寻找幸福的声音》为主题的微电影拉开盛典的序幕。微电影以整个申城的大街小巷谈论谁是“G名优新主持人、播音员”为线索,充分展现上海各个行业的老百姓对G播音员主持人的评点、获奖预测。通过微电影的形式使老百姓的收视需求得以直观展现,更拉近了播音员主持人与听众、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展示各时段、各频率、各栏目G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与生活细节,紧扣“幸福”的关键词——他们的工作与声音就是对“幸福”的定义。最后,微电影中的主人公——王自健拿着装有幸福声音的获奖名单的保险箱走向晚会现场,拉开颁奖典礼的序幕,使整台晚会更具神秘感。

2、《80后脱口秀》串联整台盛典

除盛典主持人外,本台颁奖盛典由在东方卫视热播的脱口秀节目《80后脱口秀》的主持人王自健,以脱口秀的形式进行串联。他以一贯的随性、亲和、机智、自嘲等特点,紧扣“幸福”的主题,幽默地盘点2012年度G播音员主持人的各种群像生态,串联起整台颁奖盛典。安排这样一档观众所熟知的脱口秀节目贯穿始终,为一台气氛紧张激烈的颁奖晚会增加了亲和力、可看性,也广泛宣传了电视品牌。同时,还获得了更多年轻电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3、名播音员主持人的家人齐亮相

在颁发“名播音员、主持人”的时候,颁奖嘉宾都是这些获奖者的家人和亲人。他们以“家信”的形式呈现获奖者的颁奖辞,获奖者的获奖感言也从与家人的情感出发,挖掘其中打动人心的故事。这样的设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计将以浓浓的“亲情”还原G最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本色面貌,拉近他们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
当夫妻档林海、何婕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的真挚情感的流露;当印海蓉这位24年来从未与家人一起吃过一顿年夜饭的G新闻女主播,在接过弟弟手中的奖杯时那份激动与感慨;当骆新老师为“植物人”母亲作出的“惊人一跪”,将“真实性”加之于“娱乐性”之上,透过“真实”,将主持人“普通人”的一面在节目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从而获得更多的电视观众的共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个真实的人物,让一台颁奖典礼有了生命。

4、通过颁奖展示G名牌栏目

颁奖典礼抛开原有的简单开场、颁奖嘉宾宣布获奖名单、颁奖的流程,选择三个G的品牌节目《谁能百里挑一》、《直通990》、《妈妈咪呀》分别套用到“名”、“优”、“新”三个奖的颁奖环节中。如:以《谁能百里挑一》的栏目形式,颁发“播音主持新秀奖”,强调每一位新主持人的诞生都是“百里挑一”的;以广播节目《直通990》的栏目形式,颁发“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奖”,强调每一位优秀主持人与观众听众的密切互动关系;而在颁发“名播音员主持人奖”时,则套用《妈妈咪呀》的名称,邀请获奖者的妈妈及家人为他们颁奖。
在这些熟悉的栏目框架下揭晓获奖名单,增强了电视观众的参与感,传达给观众每一个栏目成长的见证者的主体感受。这种独特的节目形式,不仅见证着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绩,更将细致的情感放置于每一个观众见证的品牌节目之中。

5、表演嘉宾人选的创新

以往的颁奖晚会在表演嘉宾的选择上,多以邀请演艺人士参与的传统套路,而我们为了体现这场颁奖晚会“亲民”一面,文艺表演都由G的播音员主持人自己担纲。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唱首歌、跳个舞,而是独特的才艺和表演技能的表现:一支由渠成、阿彦和丁丁三位广播男主持人组成的“广播天团”诞生——一架钢琴、一把口琴、一把吉它,他们自弹自唱,一曲“心的方向”将观众的心紧紧牵住;林海、陈辰和译男等主持人一气呵成的“魔术秀”更让观众感受到“见证奇迹的时刻”。这些表演向观众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G播音员主持人的才能与风采。
结语
对于细枝末节的把握和理解,对于普通人内心情感的宣泄,加之晚会独特的包装形式,富有东方卫视特色的栏目展示,拉近了与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各位播音员主持人,用他们独特的主持风格贯穿起整个晚会,为节目的娱乐性添砖加瓦;在娱乐的同时,导演组将对真挚情感的表露作为晚会的一大亮点——讲故事,讲好故事。同时,导演组力争做到整台晚会每一个细节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制造出不同凡响的效果,创造短期内不可复制的影响力和先进性。通过细节的创新来为观众呈现一台不一样的晚会,平凡,细微,铸就这一台晚会所呈现的感动与震撼。
总之,晚会导演应扩大自己的视野,将“创意指引下创作的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每一台晚会的核心策划之中,不仅要呈现综合艺术节目,更要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所收获和感悟;只有这样,电视晚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节目格局中、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浪潮中“突出重围”,独领、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①罗伯特·J·斯腾伯格:《创意心理学:唤醒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9
②③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中信出版社,2006:13、25
④王震亚、窦立亚、范波涛,《论“创意”与“设计”的拓扑关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7):16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周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