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语文教学 >谈谈诗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文本拓展

谈谈诗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文本拓展

收藏本文 2024-04-08 点赞:14036 浏览:587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古典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那么如何落实这些教学目标?我们逐步确定了“读、悟、品”的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诗歌教学原则,赏析诗歌的方法也在逐渐的丰富,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除了通过朗读、合作、探究和感悟的办法来让学生捕捉意象,感受意境和体会情感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学方式的深入和拓展往往也会产生新的成效。

一、有效深入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如今,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勿庸置疑,为诗词教学营造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营造诗词情境,再现诗词中所讲述到的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它已经成为我们诗词教学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对视听媒体的利用仅仅只局限于创设情境,增强感染力,那就大大浪费了这个资源。
我们都知道,影视或是动画对于原作来说都是经过再加工的产品,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里面也有创作者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们听听看看的层面,难免会陷入一些理解的误区。就拿曹操的《观沧海》来说,我在土豆网上下载了一段相关视频,里面有“曹操”登临碣石赋诗的场景,有惊涛拍岸的镜头加上逼真的音响效果,同学们的确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等同学们看完视频,我问同学们曹操登临碣石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有同学说是悲凉的,这让我很诧异。因为之前我已经介绍了相关的背景,此时的曹操已歼袁绍残部,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经过碣石山创作了这首诗。他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中,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此诗应该给人雄浑苍劲之感。不过等回过头自己重新审视这个视频的时候也确实发现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首先,编者将其吟诵的背景放在郭嘉死时,情境设置的似乎是在怀念郭嘉,还大声疾呼:“奉孝死,乃天丧我也!”在此情境之下,曹操开始朗诵《观沧海》,这样的情节安排和画面让人感受到的是曹操此时的无限怅惘之情,而且对照原诗来看,画面中“山岛耸峙”的景象是有了,但是却不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欣欣向荣之景,看到的只是满眼的苍凉,这也难怪学生会有悲凉之感。
鉴于此,我们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关于这一点我在一次同样是教授曹操的诗歌《短歌行》时,在多媒体教学上做了新的教学探索和尝试,我同样准备了《三国演义》当中曹操“横槊赋诗”的场景,而我的教学切入点也是从这个视频切入。在观看视频之前就给他们布置了相应的任务:(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我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更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让它不仅仅停留在感观感受的层面,而是能够让同学们有的放矢地阅读和观看,在两种文本之间找到最好的交接点,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思考。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安排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观看完之后,同学们都能找到相应的不同之处。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明确改动之后的差异,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曹操当时的心境。
可以说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这些可以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这两句的差异中比较得出的。如果说“明明如月”是比喻贤才的话,那么“掇”和“辍”两个字体现了对贤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掇”是拾取的意思,而“辍”是停止的意思。所以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本中的原诗更能体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态,而经过编者所改编的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傲气的曹操,不为我所用的贤才我是不是可以让它停下来,这大概也暗指蜀吴了,这样个性化的阅读鉴赏的确让人眼前为之一亮。通过阅读鉴赏和比较,学生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
事实上,这种对多媒体材料的深入利用也是必要的。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或许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对于相关的内容已经有所涉猎了,这就已经给课文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就比如曹操这个人物,学生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他的认识已经定型,我们在讲诗歌中的真实的曹操时,就无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否则曹操在学生中的形象将无法扭转,从而也不利于诗歌的理解),要主动地把这两种形象进行比较。同样,在讲小说《三国演义》时,也要把里面的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加以区分。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表现形式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二、文本演绎

诗歌是一种文本形式,“文本的意义是有待确定,有待实现的对话构成品,它在理解中存在”。对于诗歌在教学当中的地位,我们不能受文体的局限,这需要我们努力拓宽教学渠道。文学的感悟、领会是相通的,虽然文体之间感受形式不同,但是情感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文本之间进行再创造。对于一些常见的写景抒情诗歌来说,我们可以用改写的方式,让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境,力图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就拿《过故人庄》来说,诗人孟浩然将自己访友的一次经历和心情用诗歌表现出来了,我们完全可以在讲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将这首诗歌改写成散文或者记叙文。这对于他们学习诗歌不仅是一种督促,可以让他们努力地去靠近作者,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很好地练笔机会。
学生的作品中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如初一一位学生对《过故人庄》的改写:
太阳在空中晒着,晒得我心头暖暖的,云儿在空中快乐地飘,飘着飘着,把快乐洒在我心底。
今天,朋友邀我去他家做客,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树郁郁葱葱,环抱着这个小小的村庄。青山高耸入云,陪伴着这些人家。
哦,那张熟悉的面孔呵!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那桌上,早已摆着丰盛的宴席。朋友笑着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秋的气息,那黄澄澄的小麦已成熟,谦虚地弯下了腰。时间伴着愉快的笑声,在轻松的谈天中飞逝去,我们约定,到重阳之时,再来观赏美丽的菊花!
虽然作品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动人的情节,但是认真感受可以发现学生在改写的过程当中已经尽力地靠近诗人的感受了,对于一些刚刚接触认真感受诗歌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方式也许可以更贴近他们,更容易让他们所接受。
另外,对于一些相对特殊的诗体,如长篇叙事诗等,我们同样可以开创一些新的诗歌鉴赏形式。如《孔雀东南飞》,对于这故事性较强的诗歌来说,再从传统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来把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学生可以参看注释,自己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布置学生将这首叙事诗歌改写成剧本,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对这些较新的形式也很感兴趣,导演,演员分工很明确,筹备得也很认真。这样清晰的安排,你能说学生们没有领会诗歌吗?学生们所筹备的戏剧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严谨的编排,一点一滴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他们自己的筹备,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更到位了。而且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副产品”也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对自己参与的结果很满意,在作文当中他们可写可说的内容也更多了。同时,对于提高他们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也有帮助,在上到戏剧单元时,他们对这样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感兴趣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总之,无论是在诗歌教学中深入利用多媒体教学,还是在诗歌鉴赏中采用文本演绎,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不同文本形式的拓展和交流。前者是利用现有的文本以参照,后者是自己创作文本以开掘。它们都对文本阅读进行了拓展,这样的拓展无疑是有益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