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高中德育 >有关于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激趣七法

有关于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激趣七法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21414 浏览:951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这一年龄和思维特点,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活用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激趣;开拓思维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2. 创设猜想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创设了猜想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了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饶有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正象波利亚所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3.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所以,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4. 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

5. 创设错误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方法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个数的几倍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
□□□□□
( )是( )的( )倍
题目刚刚一出来,学生就大喊:“题目错啦!题目错啦!”“这题不好做!”,“是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呢?”教师故意引导学生弄清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一听说要帮老师,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想出了各种办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故意,却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讨论和如此丰富的答案。学生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彻底弄清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这都源于教师精心创设了错误的问题情景,从而引发了学生表现的,激发了数学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有诱惑力。

6. 创设争辩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力度

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
教师的检查预习,提取出学生预习的成果: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也给予课堂响亮而自信的回答:懂了。这是教师预料之中的,教师也明白,学生此时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了可激起学生争论的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以为的书本上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4厘米+8厘米)大于第三边(3厘米)与实践结果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思维冲突,课堂一下子变得安静了,矛盾与冲突促使学生们处在静思默想之中,学生终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4厘米加3厘米这两条边没有大于第三条边,此时,学生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多媒体的演示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提升了思维力度。

7. 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来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例如,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