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管理 >增强聋校思品课实效性

增强聋校思品课实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3507 浏览:106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聋校思想品德课是聋校德育的主阵地,在聋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定向”和“奠基”作用。
关键词:聋校学生; 思想品德课
1006-3315(2012)08-085-001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聋生的主动性,引导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从而切实提高聋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促进聋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一、电化教学,激发情感

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电教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聋生的情感。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如教学《不上当受骗》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脑动画《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狐狸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想方设法奉承、讨好乌鸦,乌鸦最终经不起诱惑,轻信狐狸,上了狐狸的当。形象生动的画面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及时把学生情感引入现实生活中来:“我们怎样做才不会上当受骗呢?”这样,聋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和探究心理,自然就便于新课的导入;不可轻信别人的话,不上当受骗。

二、引入争论,辨明是非

讨论法的加入,首先给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得出的道理才可能被学生接纳。如果遇到几个不同或相反的观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样,更能加深对正确观点的认同。
聋哑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使讨论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讨论题上必须结合聋生的实际。
1.在讨论中激化相悖的观点
针对聋生爱管事,爱打抱不平的特点,有意提出与文中正确观点和聋生已有的道德认识相悖的错误认识,引发聋生的种种疑问,使他们产生“愤”“悱”之境,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讨论。如教第十册《爱惜粮食》一课,聋生已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问他们要不要爱惜粮食,他们肯定会说要,但问他们为什么要爱惜粮食时,他们就回答不出个所以然了。此时,教师便可提出:“粮食到处都有,家里、学校里、商店里,你要多少有多少,来得太简单了,根本不必爱惜。”“反正粮食是别人种出来的,他们辛不辛苦管我什么事,我才不去爱惜呢。”这样的问题一出现,在学生中肯定会引起纷纷议论,认为对的观点和错的观点将会针锋相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聋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聋生便能很自然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认识。
2.在讨论中澄清模糊的认识
聋生接受外界的信息量少,缺少别人的引导,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故教师更应引导聋生对模糊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使模糊的观点得以澄清。教《做勇敢的少年》一课时,聋生对“勇敢”与“蛮干”这两个概念模糊不清。为了澄清聋生模糊的认识,教师就应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加以引导:“有人觉得从高高的墙上往下跳就是勇敢,敢在铁轨上走来走去就是勇敢,考试的时候敢偷看别人的试卷就是勇敢。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你认为这样的想法对吗?怎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勇敢的行为呢?”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学生就不难分辨出“勇敢”与“蛮干”之间的区别了。
3.在讨论中深化正确的观点
聋生在认识上最大的特点是只知所以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应引导聋生对正确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深化认识,使聋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点。如上述《爱惜粮食》一课,在聋生明白应该爱惜粮食后,教师便引导聋生讨论:“粮食是怎样来的?我国的农田状况如何?如果没有粮食,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让聋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通过引导、讨论,聋生不但知道爱惜粮食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联系实际,开放内容

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在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际上不是道德教育,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教学不应该是讲和听,而必须通过亲身活动去感受,发现和升华。思想品德的教学,更要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进行最具针对性、现实性的自觉感知。然后再通过事理的揭示,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励,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成为聋生自身拥有的美德。在《孝敬长辈》一课中,为了给聋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孝敬长辈的人、故事,你能给大家介绍吗?通过一件一件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孝敬长辈的愿望。另外,在课前我还深入地了解到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孝敬长辈方面做的不够好的种种不良现象。设计成“选一选”“说一说”等问题。例如:李加林每次看到自己的老师都能主动问好,但是看到其他班级的老师却视而不见,不声不响,这种行为到底对不对呢?于是,我组织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明白了尊敬师长的真正内涵。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都能够向老师吐露自己心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要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学生就这样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激烈交流中解决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道德认识,规范了道德行为。

四、注重实践,贵在行动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因此,在课堂上讲道理,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明确行为要求的基础上,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聋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消化、理解、提高,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如教学《尊敬师长》一文后,布置学生每人为老师(或长辈)做一件好事或准备一件小礼物等。以后利用班队活动课进行交流。那天同学们纷纷上台交流展示,展示的小礼物有:手工制品,亲自制作贺卡等,表达了学生的一份真诚的情意,同时,与大家密切配合,建立家校联系。加强督促检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强化道德行为要求,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内化和升华,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
聋生德育教育应注重方法和实践并行,教师要及时了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解教学信息,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聋生自主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聋校的思想品德课真正具有实效。为把聋生培养成自强、自立、身残志坚,对社会有用之人而打下良好基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