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研究 >探究式教学由一道高考题看数学变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由一道高考题看数学变式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1-19 点赞:26700 浏览:1205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纵观每年的高考试卷,我们都可以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题,其实,他们都是从课本上的习题变式而来。那么,怎样进行课本习题的变式教学呢?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与大家一起来就习题变式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变式教学的目的

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跨度大、抽象性强,只有促进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才能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目的。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通过变式教学,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行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变式教学,学生不需要做大量地、重复地同一种题型的练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变式教学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课本中的每一个例题和习题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的例题和习题,编制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和多题一解,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以课本《数学》必修4第91页的第6题为例,谈谈习题变式教学的方法。
原题:已知向量■,■,求作向量■,使■+■+■=0.表示■,■,■的有向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吗?
分析:如图1,设■=■,■=■,以AB、AD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即■=■.显然,当■,■不共线时,表示■,■,■的有向线段能构成三角形。

2.1 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创设新情境是指把条件放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使问题得以深化.而且,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拘泥于原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有变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变式1:如图2,已知向量■,■,■满足条件■+■+■=■,则点M是ΔABC的_____心(选填“内”“外”“重”“垂”)。
分析:
方法1:以MB,M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MBDC,设平行四边形MBDC的对角线MD、BC交于点E,则E为BC的中点,由■+■=■=2■,由■+■+■=■得■+■=-■,即■=-2■,所以M,A,E三点共线,且■=2■,所以M点是ΔABC的重心。
方法2:以M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x1,y1)、 B(x2,y2)、C(x3,y3),则■(x1,y1), ■(x2,y2),■(x3,y3),由■+■+■=■得(x1+x2+x3, y1+y2+y3)=(0, 0),所以点M可表示为(■,■),即点M是ΔABC的重心。
变式2:设P是平面ABC内任意一点,若■=■(■+■+■),则G是ΔABC的___心(选填“内”“外”“重”“垂”)。
分析:由■=■(■+■+■)可知■+■+■-3■=■,即(■-■)+(■-■)+(■-■)=■,即■+■+■=■。
由变式1可知,G是ΔABC的重心。
变式意图:与原题相比,变式1是在ΔABC中根据条件■+■+■=■来研究点M的性质,其本质还是运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但创设ΔABC这个新的情境,就可以利用坐标法来解决问题。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次变换了新情境,要求学生适当变形,灵活处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提高。

2.2 增加新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增加新条件是指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限制性条件,使题目的难度层层递增,这要求学生在深层次地理解原题的解题思路上,拓展思维,举一反

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变式3:已知向量■,■,■满足条件■+■+■=■,■+■+■=1,求证:ΔP■P■P■是正三角形。(必修4第120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5题)
变式4:已知向量■,■,■满足条件■+■+■=■,且■·■=■·■=■·■,求证:ΔP■P■P■是正三角形。
变式意图:变式2和变式3都是在变式1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条件,考查了学生对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和垂心的掌握情况,题目的难度层层递增,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3 变换新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变换新角度是指把原题的条件和结论变动和加深,但知识点不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离开原题的范围。这要求学生在掌握原题的基础上,能够发散思维,能够逆向地去考查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变式5:设M是ΔABC的重心,则■+■+■=_______。
变式6:若ΔP■P■P■是正三角形, 向量■,■,■满足条件■+■+■=1,求证:■+■+■=■。
变式7:已知向量■,■,■两两所成的角相等,且满足■+■+■=1,求证:■+■+■=■。
变式意图:变式5是变式1的逆运算,变式6和变式7都是变式3逆运算.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 变式教学的价值

通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克服思维定势的不足,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因此,在高三复习课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来进行变式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从而让学生面对高考题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提高了高三的复习效果。
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由此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一些典型问题,通过创设新情境、增加新条件、变换新角度等多种途径,挖掘习题潜在的数学价值,同时,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发散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变式要做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更要注意恰当合理、循序渐进、紧扣考纲,只有这样,才能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高考复习效果。
责任编辑徐国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