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实践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站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站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5252 浏览:194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效果是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
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知识,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教育。下面是我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几点体会:
1 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教师是教学活动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的主导者,也是情感的传播者。要想发挥情感的作用,首先是给情感一个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简单地说,情感来源于教师的内心世界一级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挖掘与合理地延伸、生发。另外,教师的信心、仪表、言语也是情感产生的外因。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这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但是,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如我在教《詹天佑》一课,先从问题入情。问: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的态度是阻挠、要挟、嘲笑,作为炎黄子孙你认为当时中国应该怎样?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溢于言表。有的说,不理睬,不要怕;有的说,帝国主义就是坏,唯恐中国强大……议论纷纷,情绪高昂。紧接着,我因势利导,用铿锵而动情的语言说:“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就不屈服于外来压力,中国人是有志气的。当时,就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咱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此时,同学们觉得詹天佑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再问:詹天佑是怎样为中国人争气的呢?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

2 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是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丰富的审美情趣。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深入钻研文本,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的。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脱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也就随之产生了。可以想像,学生心灵的琴弦一旦被拨动,他们的情感就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用心去感受文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此时,教者不用繁琐的分析与讲解,就能引领学生感知领悟了。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课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父亲挖掘的具体动作,只写出了时间之长“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插画、课件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像:是怎样的挖掘会使父亲满眼血丝,满身血迹?学生想像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孩子说父亲可能是跪在地上拼了命地挖才导致浑身血迹的;有的孩子说父亲可能被石头、瓦砾砸伤了,可还是用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着,呼唤着儿子……在想像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课文中父亲山一般坚定、伟大的爱,也激发了他们对自己父亲的爱。

3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情感从激发到产生都是应该发自内心的,做到有感生情,以情动人,决不能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充满感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先以情带声地范读,让学生动情入境。认识到作者是怀着同情,眼噙泪水写下的。讲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教师旁白:“在一个雪花纷纷,又冷又黑的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哆哆嗦嗦地……最后蜷缩在墙角里。”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小女孩着想,体会她生活的悲惨。当讲完小女孩四次幻想落空,冻死街头无人关心时,我加上一段深沉真挚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共鸣。此时,学生有的已是两行热泪挂在腮边,这是无声的语言,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小女孩为什么会有那样悲惨的命运,使学生懂得了道理,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这种效果是空洞、教条地述说可望而不可及的。
4 以情导行,抓住契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属于人文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其功效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可是有时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面对思想极不稳定、迫切需要正面引导的儿童,我们必须突破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摆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将“知、情、意、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投入积极而欢快的情感,随时随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儿童在信任与理解、健康与快乐中乐学、善学,使儿童的身心素质真正有所提高。
记得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反复分析、钻研教材,觉得课文不只赞扬伟大的父爱,也赞扬亲情,赞扬博大的无私的爱,因此,我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有的谈到母亲如何疼爱自己;父亲如何拼命攒钱;爷爷奶奶在严寒的冬天怎样为自己洗衣做饭……这时,我抓住时机,进一步拓展:是啊! 也许是因为血浓于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像这样无私关爱的例子还有很多。然而,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同样也有无私的关爱……学生受到启发,话题多了,从亲情到友情,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大家畅所欲言,高涨,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领悟到这个世界都充满爱。也许,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能让学生由动物联想到到亲人之间无法割舍的亲情,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亲身体验,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不是更好地抓住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契机吗? 
总之,情感教育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寻觅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真情的体验。尤其面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我们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感受自然之趣;走向文本,感受人文之美;走向联想,体会创造之美;走向互动,体会合作之乐。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会绽放艳丽的奇葩。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