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物理教学 >试议主体性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

试议主体性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16506 浏览:704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是指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反的,强调激发师、生主体意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水平,促进素质教育推进的一项重要教学方式。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思考力、参与积极性被逐渐扼杀的情况,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思想启迪、培养健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目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标。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含有丰富的含义和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进行探究。

一、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1. 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主动性

中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很多,但这些动机可能并不都是自发的:家长期望、教师要求、考试需要、其他从众或功利心理影响等。在这样的动机下引发的阅读,效果往往不理想。语文主体性阅读强调激发中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阅读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出于个人喜好、对阅读内容的兴趣、阅读活动带来的乐趣等原因进行阅读,即学生是自愿自主进行阅读的,在这种阅读动机下的阅读实践延续时间长,阅读效果好。阅读的主动性指的是学生在自己具备阅读的自主性后,在深入进行阅读、长时间阅读、思考性阅读方面保持积极性。初中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决定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难以保持或长时间保持自主、主动性,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的便是旨在通过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这两个特性,解决传统阅读教学速度慢、效率低的短板。

2. 强化教师教学的引导、总结性

“主体性”阅读教学并不是单一的,就学生而言的,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并不冲突,相反,是紧密联系的,不能将两者剥离开来。初中生的自制力和思想理解水平还不足以使他们独立地完成阅读的自我调控,这便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进行发挥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阅读目标——既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又保证学生在思考后能得到解答。在学生阅读结束后,听取学生反馈,对学生陈述的观点适当总结,并及时提出建议。教师教学的引导性、总结性是语文“主体性”阅读的另一重要内涵,要充分发挥“主体性”阅读的实际效率,便绝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 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最优化

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旨在通过一种和谐、新颖、贴近易行的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凸显教师课堂引导对学生阅读实践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正是强调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共生、教学相长,凸显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这一理念,真正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知识积累和思想提升。可以说,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的最深刻内涵便是师生之间美妙互动带来的教学最优化。

二、初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实施方法

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包含了课前对文章内容的主体性认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引导,以及课后学生对文章自主性思考拓展三方面的有机统一。笔者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如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提出几点思路:

1. 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要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激发学生阅读主体性,在课堂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关键。好的课堂引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引入,主要可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情景导入法。通过教师运用语言、图片、视频等手段,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营造生动、形象的情境,力求以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情境语言呈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的内容,勾起学生急于想了解文章内容的情感。
二是故事导入。许多课文都有着丰富、有趣的创作背景,教师在上课前,可用与文章创作相关或作者本人有过的轶闻作为引入。学生在听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迫不及待想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是怎么样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便激发起来了。
三是说文解题。文题如文眼,透过文章题目,我们或可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或可以把握作者情感基调、或可以剖析文章主体结构……小文题有着大奥妙,教师在课前为同学巧解文章标题,可以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旨、了解文章情感、明晰文章对象等等,让学生在上课前便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再进行自主阅读时自然得心应手。

2. 课中引导——凸显学生主体性

阅读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如导演一样主导课堂,分配好学生在整堂课中的角色,显得至关重要。强化教师引导,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联系整合法。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由课文的某一点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内容、其他学科的知识、生活中的常识,将这些相关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整合到一块,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把握后,让学生将历史课中讲过的普法战争与课文的背景相联系,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之后,再让学生回头读文章,思考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只是这样简单的联系,学生再读课文体现出来的情绪便积极多了,知识点的联系也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是紧抓中心法。“主体性”阅读并不是将阅读任务全盘托予学生,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亦十分重要,紧抓中心法强调的正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导学生在全局上把握文章脉络和主旨,抓住中心,在阅读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此法能够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紧抓中心的方法,高屋建瓴地对文章进行理解,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通过对课文进行梳理,让同学抓住“皇帝痴迷新衣服——骗子献衣——大臣陪皇帝观看新衣——皇帝穿新衣参加游行大典——新衣的谎言被揭破”这一文章主脉络,思考为什么皇帝会被骗,为什么说出真相的是个孩子,进而理出童话的寓意。学生抓住童话的整体线索,阅读的时候更清晰,思想也更开阔,得出来的答案甚至还能联系社会,带有一丝辩证的色彩。
三是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是激发学生思考,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又一良方。将两篇文章有意识地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组合可以是新课和旧课的组合,也可以是课内和课外的组合,通过这样的组合,让学生把学过的新旧知识、曾经有过的不同阅读感悟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得到全新的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对比阅读法,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自主性,对比后得到新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又有利于激发阅读的主动性。
四是情境互动法。围绕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设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称之为情景互动法。要达到情境教学目的,使学生融入课堂,有深刻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呈现各种符合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设计良好的情境可遵循趣味性、适应性和合作性三个原则。在优秀的情境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使阅读课变成一个百家争鸣、思想迸发的场所,老师再不时从旁指点,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感悟进行情境互动、讨论,再由互动回归阅读,进一步精读思考,学生从阅读中所得到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比以往都多得多。

3. 课后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性

许多教师认为主体性阅读教学在课堂结束后便结束了。其实不然,主体性阅读学习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部分,课后布置难度适中、有趣可行的练习作业,通过小组合作、亲子合作等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灵敏度,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促进课堂主体性阅读教学。
总之,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它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要做好主体性教学需要课前、课堂、课后各个环节有机统一。但教师的作用更重要,只有教师先具备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传授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更好地开展主体性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晴.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
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