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院管理 >> 医院行政管理 >试谈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63例

试谈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63例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6125 浏览:163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选择16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西沙比利联合中药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单用西沙比利治疗。 结果 治疗组绝大多数患者腹胀、腹痛、恶心、早饱、反酸等症状消失,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5

6.3%。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较好,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
[]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119-0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器质性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消化门诊人数的50%左右,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约30%。自1987年我国引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将其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结合国外的最新进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其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本文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63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漳县中医医院内科和漳县新寺卫生院中医科门诊共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男37例,女46例,年龄16~78岁,平均(42.3±6.2)岁,病程1~13年;对照组80例,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17~76岁,平均(41.8±7.5)岁,病程1.3~12年。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必须包括:(1)以下 1 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1.3.1 治疗组 中西药结合治疗,2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用西沙比利5 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中药用半夏厚朴汤加味,药用:半夏15 g、厚朴15 g、 茯苓10 g、苏梗10 g、生姜6 g、枳壳15 g。每日一剂,冷水浸泡半小时,再用武火煎煮,至水开后改用文火慢煎半小时,将3次所得药液混匀一日三次,饭后30 min分服。若肝郁重者,可加柴胡10 g、香附10 g;返酸者加海螵蛸(先下)20 g、煅瓦楞(先下)20 g;脾胃虚寒者生姜易为干姜;寒热错杂者加干姜6 g、黄连6 g;寒湿重者加苍术15 g、藿香(后下)10 g;脾胃湿热者加佩兰、薏苡仁;纳呆者加谷芽20 g、麦芽20 g、炒莪术10 g;体质壮实者以枳实易枳壳;久病体虚加人参(另炖)10 g、生山药30 g。
1.3.2 对照组 单用西沙比利片5 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痛重者加元胡止痛片,反酸、烧心者加奥美拉唑,2周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3 调养护理 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均给予良性意念诱导、积极的心理安慰,鼓励患者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和社会活动,分散注意力,减轻对病情的过度关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疾病知识、注意事项,增强其治病信心;注意合理安排作息,科学规律饮食,不食或少食含气和产气食物,尽量勿食刺激性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腹部的保暖,多作腹部、足三里按摩。

1.4 疗效评定

参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中主要症状总体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总体改善百分率[3]。治愈:症状消失;显效:症状大部分好转,改善百分率≥80%;有效:症状部分好转,50%≤改善百分率<8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改善百分率<50%,甚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

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典型病例

余某,女,32岁,2010年8月3日初诊,主诉上腹部胀闷不适、嗳气、纳差、乏力、消瘦2年余。曾在甘肃省某三甲医院就诊,经各项检查无阳性发现,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抗酸、抗菌、护膜、促胃肠动力等综合治疗,疗效不显。近1个月,腹胀加重,严重影响生活,遂求治于中医。刻诊:面色萎黄,神情疲惫,肢体倦怠,纳差乏力,胸胁满闷,痰多白滑,时而叹息,胃脘间歇性胀闷隐痛,喜温喜按,腰部酸困重痛,大便初硬后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濡细。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属肝郁脾虚,寒湿困脾,胃失通降。因素体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再加情志抑郁,肝气不疏,失其生发条达之性,横逆乘脾、犯胃,脾运无力,胃失和降,故见上腹胀闷、嗳气、纳差、乏力诸症。木不疏土,土难治水,水湿停聚,湿为阴邪,久伤中阳,湿盛阳微,故见胃脘喜温喜按。湿性下趋,寒湿之气困于腰间,故有腰酸困重。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温中健脾化湿。西医用西沙比利5 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中药半夏厚朴汤加味,药用:人参(另炖)10 g、生山药30 g、半夏15 g、厚朴15 g、茯苓10 g、苏梗10 g、干姜6 g、枳壳15g、苍术15 g、藿香(后下)10 g。每日一剂,冷水浸泡半小时,再用武火煎煮,至水开后改用文火慢煎半小时,将3次所得药液混匀一日三次,饭后30 min分服。
二诊:乏力减轻,精神较佳,腹胀大减,食纳增多,大便转硬,舌苔变薄,效不更方,再处上方7剂后诸症若失,临床治愈。续服三剂,以资巩固。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早饱、胀气、烧心、恶心等),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与包括胃与十二指肠炎症、胃运动功能障碍、胃感觉功能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电的异常、十二指肠反流、迷走神经张力低下、饮食、情绪、心理、年龄等在内的多因素有关[4],其中胃运动和胃肠排空功能异常及心理精神因素又是其主要形成因素[5],西医治疗主要是以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抗抑郁和心理干预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但疗效欠佳,往往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论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好疗效,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痞症、纳差、胃痛、腹痛、郁证等多病种范畴。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胃同属土运,脾为阴土,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胃为阳土,主受纳、降浊、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通道,脾升胃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气机的流通有赖于肝胆的疏泄,心阳、肾阳的温煦,肺金的肃降,而肝胆疏泄太过或不及、肺气肃降无力、心肾阳虚均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反之,脾胃升降正常对心、肝、肺、肾等脏器维系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气机的运行是以脾胃为轴心,心肺肝肾四脏协同的一种模式,此即《内经》所云“脾胃居中,灌溉四旁”,清,黄元御《四圣心源》所主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本病病因为饮食无度,寒温不节,致寒、湿、热邪损伤脾胃,或先天禀赋不足、过劳体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脾胃虚弱。病机多由于情志不畅致肝气不疏,横逆乘脾、犯胃。乘脾则脾不升清,健运失司,生化乏源,清气下陷,症见纳谷无味,头晕乏力,四肢怠倦;湿邪不化,水湿停留,则为胀为泄。犯胃则胃失和降,受纳、降浊无主,作呕作痛。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入络,气滞血瘀,虚实交错,寒热互杂,痰饮水湿停聚,中焦痞塞不通所致。临床发现患者中女性、中老年偏多,大部分伴有精神抑郁、焦虑等症状,临床辩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肝胃不和型较多,故认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是该病的主要病机。
西沙比利可以兴奋神经系统节前神经元的5-HT受体而促进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诱发或加强胃生理运动。基本药理机制是使肌间神经丛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因而具有全胃肠道促动力作用。研究表明其还具有促进胃排空、保护胃黏膜、防止胃肠内容物反流、改善胃肠功能失调、缓解消化不良以及保护肠胃屏障的作用[6]。但由于2000年美国FDA警告该药有诱发心肌的电生理紊乱,进而引起心脏病,如尖端扭转等,导致该药在国内的应用几近绝迹,有鉴于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国内多年的应用监测、不良反馈(腹泻、遗精、头痛、尿频等不良反应)以及对欧美国家与中国患者体质的不同、对该药应用范围、剂量、次数的不同作出综合评价后认为:在专业医生的严格指导下小剂量(5 mg,每日3次)使用西沙比利是安全的、有效的,尤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和功能性便秘效果较好。当然应用中要注意勿用于有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心律不齐或紊乱、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患者和伴腹泻的患者。由于该药便宜,效果肯定,基层仍在应用。但应注意在服用西沙比利的同时,禁止服用抑制其代谢的药物,如咪唑类抗真菌药以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这些药物会抑制西沙必利的代谢,使半衰期延长,增加其体内浓度,增强毒副作用,从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心脏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半夏厚朴汤出自仲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udooo.com

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原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功能“降气化痰,行气解郁、散结消痞”。历代医家对该方多有论述,《简易方》称其为四七汤,《三因方》称其为大七气汤,主心腹胀满或中脘痞满。该方是中医治疗梅核气的专方,也是本人从医16年来在消化系统疾病和疑难杂症治疗中运用比较得心应手的方剂。国内对该方研究较多,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他认为对以自我感觉异常为特征尤其以精神症状为主的疾病运用的机会较多,这种自我感觉异常是多部位、多系统,并对该方的应用提出首辩体质(体质敏感,偏胖,多痰),次检咽部,三查腹诊[7]。现代研究表明该方能降低下丘脑CRH、血浆 ACTH及血清 CORT的表达,抑制HPA轴功能亢进[8],有抗抑郁、镇静、抗过敏、止呕吐、增强胃肠功能之效用。临床常用于伴有咽部异感症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及神经官能症、咽源性疾病及颈部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如癔病、慢性咽炎、咽喉异感症、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食管痉挛、慢性胃炎、急性肠炎、胃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方中半夏、厚朴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健胃和中,温中下气除满,软坚散结消痞。半夏得阴而长,本经谓其降胃气最速。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安神。经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生姜味辛微温,温中散寒止呕,祛湿化痰,并制半夏之刺激黏膜,戟咽喉之毒。苏叶成汤色浓黑味厚,故以苏梗代之。苏梗辛香,主入中焦脾胃,行气宽中,消食化痰,兼能宣肺疏肝,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其性平缓,虚实皆宜,其入药后所煎药液色淡黄透亮,略带芳香,易于饮用。再加枳壳入肝肺胃经,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理胸肺脾胃之气,与厚朴相须为用,增强行气除满之功。组方紧扣肝郁脾虚、胃失和降这一主要病机,痰多、精神症状偏重者重用半夏,咽部不适重者加海浮石、桔梗,胸部噎嗝加威灵仙、枳壳,湿重水肿者重用茯苓,胸脘气滞甚者重用苏梗、厚朴,并兼以补益、消导、和解、芳化等法,诸药合用,郁散气行、结化,则痞满消于无形矣。全方药性平和,但也应注意到该方偏于温燥,易耗伤津气,对津亏或气阴两伤、阴虚内热者宜稍佐滋阴润燥之品。
由于该方对以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恶心、腹胀、腹痛有显著疗效,对早期胃癌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临床中尤其要注意询问有无黑便等报警症状,对有上症的中老年患者一定要做胃镜检查,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谭万初,向未,邓小红,等.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92-93.
魏玮,史海霞,樊丽娜. 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 环球中医药,2009,2(4):253-258.
[3] 张声生,李乾沟,汪红兵. 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4] 李丽矫,张艳丽,樊艳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J]. 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18-21.
[5] 姜静,赵永胜,韩淑芳. 西沙比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 海南医学,2005,16(5):77-78.
[6] 赵玉苹.氟西汀联合西沙比利治疗社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2992-2993.
[7] 黄煌. 经方的魅力[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17.
[8] 程林江,兰敬荣. 半夏厚朴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2009,26(4):45-46.
(收稿日期:2013-04-1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