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试析坚守中职语文教学应坚守人文性技巧

试析坚守中职语文教学应坚守人文性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5916 浏览:181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职语文教育应着眼于人的身心发展,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这不仅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创造型人才的需要,而且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是语文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所在,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通过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遵循“人文优先”的原则,同时结合笔者的教改实践,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教学;人文性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人文精神教育作为改革的精神内核,教师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作为其精神主旨,重新定位其课程性质,构建其课程内容,调整其教学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学科性质、内容及课程论、教学论等几方面均体现出其精神主旨——人文教育。在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中,由于片面强调教育目标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从而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致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受到扭曲。

一、从两个教学案例说起: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案例1:在讲授《人生三步骤》这篇课文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人生不外乎就是取乐,天天在网吧呆着,吃好睡好就可以了,不理解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懂什么叫做“德性”。
案例2: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白毛女》后,有些学生不仅不对被压迫被剥削者杨白劳表示同情,反而为恶贯满盈的黄世仁辩护,认为杨白劳理亏,这些学生认为“借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觉得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像杨白劳那样借债到期不还,那谁还愿意借贷呢?
由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目前一部分学生变得没有理想,道德判断出现了偏差,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我国道德滑坡的现象,许多教育家发出“人不见了”的疾呼。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介绍说,在美国一些华人曾关切地向他谈起祖国大陆教育的缺陷:留学生ABC(外语)好,就是不知道长江黄河;XYZ(数理化)好,就是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懂得美元英镑(经济),就是不了解《史记》《左传》。教育忽视的不仅仅只是一门语文,而是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中文水平低,事实上也是爱国主义意识弱化的一种表现。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路、有无理想的畸形‘人才’”。

二、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脱离现实生活的教材内容不利于培养人。

从本质上说,人文教育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就必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目前,人文教育课程教材建设陈旧,与此要求相去甚远。美国教育学家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许多教师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一是广泛地阅读;二是经常接触生活。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文本应该关注生活,而关注生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关注学生,因为学生存在于社会中,只有让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心界与世界沟通,让文本真善美的阳光照亮现实的黑暗,那么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成为孕育情感、生成智慧、享受生命的过程,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因此,语文学科要走出困境,必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健康发展的营养。

2. 以认知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人文教育的规律。

长期以来,以语文教学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存在着用理科教学的方法进行人文学科的教学倾向,条分缕析地讲解把生动形象的人文教育变成僵死的教条。用西方语言分析的科学传统取代语文的人文传统;用冷漠的知识灌输取代真切的语言感受;用语言训练的“点”统辖活生生的“人”的活动,谁要想语文过关就要掌握这些点,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这些点兜圈子、苦熬斗,语言文字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把学校课程中最有情有意有趣有味的课程变成了最枯燥无味可厌可烦的课程。

3. 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语文课看成单独传授知识的课,以语文教师的讲授为主,而且过于追求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错误地认为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就能形成语文能力。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体验,离不开沸腾的现实生活。这种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生活,不利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著名学者杨东平指出,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

4. 中职生语文基本能力的现状,致使许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目前,不少学生认为来中职学校只是为了学技术,学专业,其他可以忽视,他们有很多成绩不太好,存在的现状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成。”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况。学生从内心排斥语文教育,认为学了没有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应遵循“人文优先”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三维价值目标,即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人文价值。课程的处理与生成若以此为目标,符合这些目标,则课程的处理与生成就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我们在具体运作的时候,能够做到三者统一当然最好,当三者不能统一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课程预设式生成往往容易把握,可对于随机式生成就不那么好把握了。对于后者,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来加以取舍?笔者认为,应该确立“人文优先”的原则,即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是正确的价值选择,那样的课程生成就是有价值的。

1. “人文优先”的原则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而教书只是手段而已,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道德思想问题是属于德育课的任务。因此在处理教材和利用课程生成式资源的时候,往往将知识能力与人文素质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当三维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采取知识优先的原则,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要么轻描淡写,要么视而不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只教书不育人,这恰恰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当前,特别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 “人文优先”的原则符合教育的未来属性。

教育是一项指向未来的事业,因而教育必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元素有多种,其中最关键的应该是人的健康人格,包括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情感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就业工作以致终身发展而怎么写作。

3. “人文优先”的原则也符合中职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我们不能想象,当语文离开了人文特性的时候,语文会成为什么。应该说,语文与人文是高度融合的统一体,离开了人文,语文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在利用课程生成资源的时候,应反对那种脱离文本的无限性拓展。但是,当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我们就不应该用相对稳定的文本来限制我们的手脚,这同样会陷入一种文本的过分崇拜误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赞成文本主体的原则,反对漫无边际的拓展。那种随心所欲的课程生成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只是涉及到学生人生观的问题时,最好能结合文本来澄清学生发生的思想偏差问题,毕竟课程生成应该追求教育的最大值或教育的根本价值。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改革与创新

1.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正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而“主动学习”课堂模式就是注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它要求将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能动的活动,让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例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中职语文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让他们了解语文对于他们专业以及以后就业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心里先接纳语文。同时,上课的时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让学生参与,多让学生去说话,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鼓励为主。在上阅读与欣赏《壶口瀑布》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一下理由,没有正确的答案,允许畅所欲言。学生兴趣颇浓,一位看起来非常傲气,平常话不多的同学,大气凛然地冲上讲台大声说:“我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狭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而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活,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我觉得这句话像我,我希望我做这样的人。”班里掌声如雷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udooo.com

,学生们兴致盎然。接着一位学生又说:“我喜欢‘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压迫就会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我盼望我做这样的人。”谁说学生不懂欣赏?谁说学生不会说话?他们有着自己的各种情感,只要教师懂得放飞他们的思绪,他们就会在美文中体会那浓浓的人文精神,并进一步健全自己的人格。

2. 引入时代活水,激活课堂教学。

语文新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是人文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生命交融的情景。当教育进入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呼唤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学生就不能通过人文教育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就不能从富有现实气息的教育中获得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和生活美的教育。例如与学生共同欣赏老舍《我的母亲》的时候,笔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亲人,许多学生都在课堂哭了,他们说起父母养育他们的辛劳,谈到可以入读中职重新回到校园的幸福,因此也充分理解了老舍的语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他们知道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课堂的泪水,课堂上每个孩子的精神抖擞,这难道不是活水吗?他们打开了心扉,懂得了欣赏,懂得了感恩,这一切又有什么能比呢?

3. 布置开放性作业。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然而,现在的语文作业是一种封闭性的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导致学生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开放性作业则强调了学生是作业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能动创造性的作业中获取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在于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摘自:论文查重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