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4096 浏览:149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实行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就是强调在师生平等交往、多元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的师生教学互动。不再是单纯的单向的知识训导,而是对“过程与方法”、睛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迪性互动。
【关键词】阅读;语文;方法
1326-3587(2012)08-0094-01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特别是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以便将来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来适应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传统的现行的教学方式,把教师对书本知识的讲授当成学习知识、吸收成长的唯一途径,而新课程开放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学习的信息来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简谈以下几点: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教课本本质,并非老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鸸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有观其他类似之文章,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要的要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讲读课文的教学是单元的主体,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要求。是“举一反三”中的“举一”的部分,自读课文是单元的补充,着眼于实际应用,是“反三”的部分和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还要看注释,使用工具书查阅参考资料,圈点批注、审题、分段落。使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设计好预习思考题,使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研究课文的重点,启发学生比较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辨疑、析疑、解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当然,布置就是检查,要通过布置和检查来促使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布置和检查预习后,我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这一类课文的方法。阅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整体一局部一整体。既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获得总的印象,然后以此为联系点和依据。课内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必要步骤。课内自读课文导读,就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讲读课上尝到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自读,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每次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利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难易程度不同及文质皆美的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不断学到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阅读活动的乐趣。如阅读小说作品,使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环境映衬,如阅读议论文的文章,从而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文艺作品,可以受到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更自觉地努力去阅读,去探求新知识的领域。

三、多元互动策略是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之一

善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进行教学互动,就是要求教师以特有的专业阅历、教学经验和对新知的深入理解与问题情境的整体把握,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点,不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获取知识的程序、方法、策略、情感体验、价值认识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主动地进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地分析综合、反思体验、提炼概括等多样化思维。经过师生交往互动中多种观点的碰撞、研讨、争辩、交流、与分享,进一步理解掌握主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素质发展的根本目标要求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在与学生平等交往、沟通中进行互动式指导、诱导、疏导。真诚、亲和、愉悦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才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教学相长,才能在互动教学生共刨,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反思体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建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促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才容易把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真情实感与老师和其他学生相互交流。在这种氛围里,教师才能够及时捕捉交流学生闪现出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信息,促其“发光、发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