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论语》之论“学”结论

《论语》之论“学”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32799 浏览:1544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一书,博大精深,其原创思想与诸子之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本源,形成重人伦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文化进路。《论语》中“学”字凡64见,且首篇即为《学而》。本文试从“学”的解读入手,对孔子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学习观,由“学”的内容、方法进行梳理,以期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体悟。
【关键词】德才兼备;学以致用;构建学习型社会
1003-6652(2012)01-0093-02

“学”,本作“壆”,或从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从子学爻于大人膝前。教、学原为一字,《集韵•效韵》:“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 教与学本是一体,后分化为二,“上所施”为教,“下所效”为学。《玉篇•子部》:“学,受教也。”而今之学多指学习文本,具体技艺,道德的教育另辟一词“德育”分而教之。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3]相悖,也难怪会层出弑亲,高智商犯罪等现象。
如何才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呢?从《大学》八条目得出两个逻辑进程:从格物到修身,是由外而内的领悟;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是由内到外的实践。“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是“学”的精辟概括。孔子开私学、广教天下。他如何教育人们做君子呢?“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孔子指出无论资如何,学是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终身修德修业的过程。天性仁爱而不学就会狭隘愚昧,受人愚弄;天性机智而不学就会浅尝辄止,好高骛远;天性诚信而不学就会目光短浅,容易欺骗和伤害;天性耿直而不学就会思路混乱,说话办事没有条理,伤害别人;天性勇敢而不学就会胡作非为,滋事生乱;天性刚正而不学就会不能控制自己,狂妄自大。虽六言都是美德,如不能适时用中就会转化成六弊,避免六蔽的方法就是“学”。

一、“学”的内容

由小成而大成后化民达道。“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6]

(一)小成之基—六艺

六艺,十五岁之前所学,也是德才兼备的基本素养。“六艺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话,《春秋》以义。”[7]《诗》可以兴(感发志意)、观(考见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8]使人增长见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学比、兴等修辞用于事父君,答外交而有节,不失礼。《礼》规范行为。《书》为政教育的重要典籍。《乐》使人和谐。陶冶情操,唤醒本性。《易》表明天地万物变化规律。《春秋》可以使人衡量是非曲直,致用于今。

(二)转智成德,安仁大成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学以明善,可与适道。可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仁德在子张问仁中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恭敬,君子为人处世彬彬有礼。恭,指外表庄重,敬,指内心专一。外表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udooo.com

庄重有礼内心诚敬,就会受到尊重,仁化天下。宽厚,指待人处世宽容厚道。宽,宽厚待人,厚,厚道。有了这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品德,自然得到众人的认同。守信,言行一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忠信”。诚信是君子乃至圣人的重要品德之一,也是仁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无信不立。智敏,智,智慧明智。敏,敏锐勤快。“敏于事而慎于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9]明辨是非,做事干练达用,学优可为仕。慈惠,慈,慈善。惠,恩惠。孔子在异邦闻政的原因在于孔子具备“温、良、恭、俭、让”,以“惠足以使人”。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的君子从政而教化人民,移风易俗,才能近人诚服,远人归附。

二、“学”的方法

学包括“志—学—思—行”四个阶段,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知行统一的发展过程。
(一)立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0]又告诫弟子“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1]孔子更重学习的主动和心态是否“诚”。小成而大成,意诚而正心,身修不悖正道。但是孔子对弟子的志向从不强求,因材施教,启发他们心怀天下,立志成仁。孔子把立志乐道当作学习基础,进德初阶,期望弟子能够好学、善学、乐学。
(二)学
“多闻阙疑”、“多见阙殆”[12]多闻可学到间接知识,经验;多见可得到感性认识。一个人通过多种感官广博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博学于文”[13],并在此基础上,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孔子还教导弟子要善学。如何善学呢?其一、善问。“不耻下问”、“学无常师”说明了善问能解疑得真知。其二、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14]“每事问”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有若无,实若虚”态度才能“苟日新,新,又日新。” 意、必、固、我,令人固步自封,“过之不改,是谓过矣。”要及时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才能不断进步。其三、乐学为学之妙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更有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思
好学、善学、乐学以博学为基础,博学于文,疑思问,进而慎思。如何做到慎思?其一,学为思的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没有学,思考是无源之水。其二,思是学的深化。思考才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其三,学与思辨证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学而不思就会不知是非,思而不学就会迷惑不解。孔子强调学于思的辨证关系,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学而不惑。
(四)行
其一,习是行的前提。学而时习之,不断积累感性知识和经验,通过审问、慎思,明辨,产生新的疑问,步步探求。“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行”的前提,如学而不习,就不能有效积累,更不能转智成德。其二,思是行的保障。“三思而后行”、“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由经验、知识出发的预见性可以指导实践。反身自省也有利于指导实践。其三,行是学和思的目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君子学以致用。知之既精,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这里强调了“行”是对“学”与“习”的实践和检验,“行”是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过程的最高境界。

三、“学”的现实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土壤。中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转型期,坚持与时俱进的同时,反身自省,面对道德缺失现状,借鉴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来达到化民易俗,转智成德,指导万千学子德才兼备学以致用。审视孔子“学”的思想,建立学习型社会。一、终身学习。科技进步,社会要提高,人都需以“学”贯之,知识技能和为人处世道德并重。德才兼备是评价人才的新标准之一。二、学以致用。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强调德才兼备,更要引导社会成员自主学习,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终身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本质要求,学习化社会的标志是全民意识的普遍形成,即终身学习是自觉自愿,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触类旁通是在温故知新基础上循序渐进,德才兼备,塑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学”是“仁”的侧面体现,他恒久的生命力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指导社会成员德才兼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李振纲,《先秦诸子哲学》 第一章。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4]、[5]、[6]、[7]、[9]、[10]、[11]、[12]、[13]《论语•雍也》《论语•述而》《论语•为政》《礼记•学记》《史记•滑稽列传》《论语•子路》《论语•为政》《论语•子罕》《论语•为政》《论语•雍也》[14]《论语•述而》[15]《论语•卫灵公》[16]《论语•为政》
[8]《论语集注•阳货》朱熹
(责任编辑:李盼盼)
收稿日期:2011-12-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