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初中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9663 浏览:434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将军往往看重自己的战功,教师则更关心自己的教学成绩,而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在于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
关键词: 初中; 物理教学; 概念教学
1009-8631(2012)09-0146-01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科任教师,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现就个人的认知和大家做一短浅交流:

一、注重概念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象,变繁复为浅显

人常说:“数学难、物理繁、化学式子记不全。”这句话实质上道出了三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而物理学科之所以“繁”,最关键在于繁多的概念难于掌握,学生常常出现混淆。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科特点,在教学中突破概念教学这一难点。今天,我仅以自己在教学中的两个案例为例与大家共同探索物理概念教学的技巧:
案例一:在讲“物体运动速度”一节内容时,对于“速度”概念的讲解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的描述如:“快、很快、急快、飞快、箭一样快、一日千里、慢、缓慢”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责难式的追问,如:“快、很快、急快、飞快、箭一样快,那么,物体运动的究竟有多快?”也可以作鼓励式的点评,如:“究竟有多快呢?‘一日千里’这种描述比较准确。检测如,你一天走了一千里,谁还会说你走的慢呢?”
结合师生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很难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快慢,我们通过解析成语“一日千里”的字面意思,就很容易引出“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这既便于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又便于学生理解引入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同时便于学生掌握速度的公式表达(V=s/t),进而为速度的测量以及速度、路程、时间计算等相关章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结合这一案例,说明物理概念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切合生活实际,才能化抽象为具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二:在力学部分教学时,对“力”的概念讲解
“力”概念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又该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在上这节课时,并没有采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而是先提出问题:“取两副滑板,甲乙两同学各踩一副,二人相对推掌,围绕甲乙双方互推的问题,试问同学们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注意安全,用力不要过大)
学生列出这样三种情况,我们用图表表示如下:
随后和孩子们共同去做这个游戏,具体观察发生的现象,通过观察无论哪一种推法,甲乙双方都会出现倒滑现象。甲乙互推双方之所以出现倒滑,是由于受到来自于对方作用;在任何一方推另一方时,自己也出现倒滑,是因为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小游戏、小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游戏双方在游戏过程中都给对方施加了某种作用,这一作用使得对方由静止变为运动,而这一作用就是“力”。从而引出“力的概念”。由于实验双方的直观存在,使得学生不难理解“力”现象的发生,离不开双方物体;实验双方均出现倒滑,是更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而实验双方由静止变为运动的现象也为以后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作了适当地引申。
结合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巧设疑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具体场景,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便于加深理解。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视实验教学,切近生活,就地取材,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往往在教学中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实验教学代替枯燥抽象的概念讲解,收到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案例一: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同学们,你们是否自己洗过衣服?(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很好!劳动是光荣的。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晾衣服时我们通常将衣物撕平搭展,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晒?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撕平搭展”是为了增大潮湿衣物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即增大液体的表面积,进而使蒸发尽可能的加快;“通风”是为了尽可能的加快衣物周围的空气流速,即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从而使蒸发现象加快;“向阳”是为了便于吸收阳光的热量,以升高衣物中水分的温度,使蒸发加速。
显然,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体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更便于理解,得出结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以及液体自身的温度。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几乎人人都参与过的实验,甚至无需在课堂上重复去做实验,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还大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
案例二:在讲:“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节内容时,让学生耳朵紧贴课桌,然后,敲击桌面,随着敲击桌面力度的大小变化,去感知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同时,感受桌面的振动的剧烈程度,并比较两耳听到声音的差别。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感知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并且,直接感知到影响声音响度的一些因素:物体振动的幅度、声源距人耳的距离。

三、切近生活,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生活小实践

案例一:在学习了“摩擦”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去找生活中

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udooo.com

出现的摩擦现象,随时随地体会摩擦现象的实际存在与日常应用。
案例二: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后,让学生根据反射定律去寻找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光源,以进一步体会、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四、及时总结,以凝练的语言,概括知识点使学生便于识记与理解

案例: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一课后,根据实验表格:
及时总结:“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虚像立天地,实像倒乾坤,物近像远互不容”。概括出凸透镜成像的总体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处不成像,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二倍焦距定大小: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处成与物体等大的实像,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的实像,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虚像立天地,实像倒乾坤:凸透镜所成虚像是正立的,所成实像是倒立的;物近像远互不容: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所成像远离凸透镜,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所成像靠近凸透镜,像是一组矛盾,互不相容。这一总结几乎概括出了凸透镜成像的所有规律,语言简练便于识记与理解。
补充练习:同一物体放在A、A’两个不同位置试判断它成像的大体位置及像的大小
总之,要教好自己所任的课程,就必须不断的探索课程的规律与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