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22865 浏览:1059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udooo.com

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应对危机,减少损失,愈来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也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针对现阶段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简要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事件的管理体系的整套运行机制。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做出展望。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1002-2589(2013)18-0017-0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各个领域千差万别,高度不确定性、动态性与复杂性因素错综交织,潜藏和孕育着无处不在的风险.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取得高新科技,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新型突发事件频发,多重公共危机四伏,传统社会面临非传统威胁,现代政府面对后现代危机,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重塑、再造与新生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一轮又一轮的转换考验。在全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共同威胁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独善其身,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责无旁贷,必须要在监控预警,化解风险,应急处置,危机重建的全过程中,发挥现代公共行政体系和公共管理系统的优势,引领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各方力量协同配合,强力抗击各类灾害,科学抵御各种宿敌,有效回应社会危机。
2003年的SARS阻击战,促使中国在与疫魔短兵相接数轮交锋中迅速组建起了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2007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迄今最高法律位阶上跃动着应急管理法制化的足音。如果说在2008年春节百年未遇的暴雪洗礼面前,中国的应急管理系统还稍显稚嫩的话,那么短短几个月之后的“5·12”汶川大地震,时隔两年之后的玉树强震,海内外无不惊讶于中国政府卓越领导之下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全程实报真实境况,各方协力迅速整合以及井然有序稳步推进的灾后重建,充分彰显了一个坚强有力、沉着高效、蓬勃成长的政府形象。但毋庸讳言,成就面前我们仍然需要理智警醒,更加需要痛定思痛,付出更加切实的努力,采取系统变革措施,摒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坚持不懈地构建起中国特色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的部级对策结构,包括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决策中心、指挥平台、运行机制、作业流程、项目网络,以及高度体系化、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和配套法律支撑框架。
尽管环境动荡不安,但风险是可以防范的,危机是可以管理的,而且是需要治理的。防范风险和化解危机,这是解决公共问题的难点,也是社会公共关注的热点。为此,应急管理常态化,常规管理应急化,应当成为政府首要的公共事务。政府只要存在一天,就必须责无旁贷地推进这项公共工程。毫无疑问,这需要科学的探索,科学的认知,科学的引领。虽然我们意识到,灾难来临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愚昧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的,但是当我们真正应对时,当政府协同全社会组建精准有备、演练成熟、蓄势待发的应急力量时,这才发现,原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体系和科学方法论使规划和行动获得强大的智力支撑。

一、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防范机制——预案体系

1.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准备机制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救援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预防比救援更加重要,因为再成功的救援也只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有效的预防则能够完全避免突发事件的影响。

2. 公共危机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

“非典”以来,我国的应急管理实现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从结果导向到原因导向的演变,大力推进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断将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在此过程中,突发事件应对的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树立预事在先,未雨绸缪的意识,建立和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二、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处置机制

1.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重大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方面,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没有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应急管理部门就不能把握事件的动态和走势,有效地进行应急决策。决策信息的来源中下对上的信息报送以及水平方向的信息共享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程度日益提高,公众的知情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政府有责任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发布和传递有关公共危机或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演进与处置的信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危机事件双向的信息沟通。

2.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

当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应急管理部门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各种应急资源和社会力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应急决策,开展应急处置。应急决策处置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应急管理能否有效地遏制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其次,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即使有时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也并不能完全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当事件发生后,要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各种应急资源,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以降低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所遭受损失的程度。

3.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动员与国际合作机制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条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来看,为了迅捷、高效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并降低应急行政成本,政府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将企业、NGO、公民个人等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应急合力。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的催化作用下,人类的交往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这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提高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经受着重大突发事件提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SARS在世界内蔓延,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国际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等。这要求我们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我国政府在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应该加强同国外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展开合作与交流。

三、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恢复重建机制

公共危机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给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事态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急管理从以抢险救灾为主的阶段转向以恢复重建为主的阶段。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机制,不仅要尽快恢复灾损设施以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秩序,还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恢复重建作为增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契机,整体提升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恢复重建并不仅仅意味着补救,也意味着发展,因为恢复重建要在消除事件影响的过程中除旧布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恢复重建既包括挑战,又蕴藏着机遇,是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实现转“危”为“机”的关键环节。

四、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调查评估机制

人类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与各种灾害顽强抗争的历史。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灾害及其应对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评估,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造成的影响,总结抗灾救灾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是一个闭合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调查评估应贯彻其始终。调查评估的目的包括:有效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提高组织应对危机事件的效能。
危机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它对一个国家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因为应急管理体系内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弊端都会在特别紧急的状态下被放大。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事件也是完善应急管理措施,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机会。但由“危”转“机”,从挑战到机遇,这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建立危机事件的调查评估机制。
从2003年抗击“非典”开始,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围绕着“一案三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危机事件仍然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在的应急管理体制之下,健全与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未来重大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过程中,应该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加强协调联动,迅速整合各种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避免因部门、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推诿扯皮或多头管理、贻误战机的现象,及时总结和积累重大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经验。
第二,在重大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突出“风险管理”的原则,力争使诱发危机事件的风险因素消失于无形之际。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增强公共安全,必须扭转“重救轻防”的倾向。
第三,随着我国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必须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使企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及公民个人能够有序地参与到应急管理中来,形成多元主体应急管理的局面。
第四,针对我国危机事件管理合作性缺陷的弱点,我们需要密切应急管理部门与媒体的合作关系、应急决策部门与智囊库的关系、应急管理中的军民关系、应急管理中的区域及国际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王宏伟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宏伟.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