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音乐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有效性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有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4485 浏览:149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地去参加课程学习。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分数,为了高考,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有效性
随着2012年秋浙江省高一新生的入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这次课程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有力的调整,减小必修,增加选修,提高了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对于在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如何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下面,我将阐述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课前准备:教材的处理与核心目标的确立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增加某些教学内容。这些增加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或者从不同版本教材中选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一第1单元“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内容时,为了将高中内容与初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衔接,必须要增加一定的时间用于系统复习有关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性,因为初中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与归纳。除此外,还应增加初中化合价与化学式有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根据化合价能正确地写出化学式,然后通过分析化学式的一些特征和意义,找出物质分类的依据,从而实现物质间的转化,更好地为学习钠、镁、氯、氮、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打下必要的基础。又如,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介绍了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变与熵变,但是没有进一步介绍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在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科学视野”栏目相似度检测绍了公式“△G=△H—T△S”,实际上用此公式能使学生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判定理解起来更加理性与科学。在使用苏教版的教学中,可以适度引入此公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学科核心目标。例如,在《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

二、三单元的有机化学氧化还原知识教学过程中。

1.教学目标

以醇的氧化,醛的氧化与还原为例,了解有机反应中氧化还原的特点。

2.核心目标

学会多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特点,统一两种判断方法。

3.学生思维障碍及策略

通常教师在教授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判断时都仅从“得氧,失氢(氧化);得氢,失氧(还原)”一种角度去讲解。这种方式方便又简单,学生也易掌握。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这种氧化还原的判断方式与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是有差距的。学生很容易把这两种方法完全的割裂开来,很难融会贯通。
由上可以看来,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合理的思考模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也是化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在自主思考基础上的“再创造”)。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达成,从学生层面突出了知识融会贯通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

1.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必须将书本知识成功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设立情境是要求教师将化学现象融入与生活、生产实际相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提高思维水平。开放情境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认识和情感,让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上来。
实例:在“Fe2+与Fe3+转化”课题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苹果削皮的实验,学生会发现苹果在削皮后,果肉接触空气的部分后会在短时间内变色,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使苹果表面氧化发黄。接下来可以提到市面上出售的苹果汁添加维生素C来充当还原剂的现象,就此引出“Fe2+与Fe3+转化”这一话题。这样的小实验操作简单,又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效引导学生将现有知识与实际生活感受联系起来,围绕问题核心进行深度分析,引出新知识。在讲“氢氧化铝的性质”时,我就提出问题:我们有时胃酸太多就会吐酸水,你知道这个病怎样治疗吗?学生都说吃胃药,“那么胃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胃药又为什么能治疗胃酸过多呢?”等我们学完本节的内容就会得到答案。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的实验多为验证性教学方式,即一开始就提出相关知识点,再用实验去证明。这种方式虽然也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却无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说出某一现象,再与同学一起进行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加上正确的引导来得出结论。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通过观察有趣的现象提高探索的兴趣,达到有效教学。
实例:在高中化学中“铁在浓硫酸中能否发生变化?哪种试剂能够用来证明?”这一问题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用“稀释”“将金属铁片反应后放入硫酸铜溶液”“将反应后与未反应的铁片分别放入稀硫酸对比”等方式,自己动手,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得出“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行”的结论。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平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c(H+)?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Na+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