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说明文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三“性”电大

说明文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三“性”电大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32172 浏览:1462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 “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是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说明文;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
课文《松鼠》是根据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小动物的文学作品。《松鼠》一文,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讨人喜爱的特点。对于这类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

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

教师在进行《松鼠》一文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动物,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二是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三是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这三个方面,也正好对应了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科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说是抓住了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筋脉”。但在处理三者之间关系时,出现了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科普说明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认识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把科学性和工具性相提并论,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工具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是“并重”。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科普说明文,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所谓科学意识就是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知识来改造世界。当然,在具体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学生也会学到一定的知识,包括说明文写作的规律。这种主张是将科学性放在主导的位置,把工具性放在从属的位置。
以上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第一,两种观点都忽视了人文性,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情感和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第二,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就看你是否抓住了‘语言文字’,语文课不管怎么变,他都姓‘语’。工具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人文性是附着在它身上的一张‘皮’。”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处于语文课程基本特点位置的“人文性”相对于工具性来说,只是一张“皮”,那么作为科普说明文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就更是处于从属地位了。而且,语文学科之所以单独设科,起决定作用的是它的工具性。可以这样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个性、本质属性。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科学性之间的关系是主次关系。
弄清楚了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后,不妨就以《松鼠》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关注科学性

进入文本学习后,首先引导学生速读《松鼠》一文,抓住文章的说明中心,给课文标题前加上一个恰当的限制词:《_______的松鼠》。学生所填写的词语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不但涉及到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等总体特征,而且还可能涉及到松鼠的“机警、敏捷、聪明、有用”等次要特征,还可能涉及到松鼠的“面孔玲珑、尾巴美丽、叫声响亮”等外形、动作方面的特征。不管学生说到哪一方面,都是学生了解松鼠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关注。

二、深入研读,品味语言,突出工具性

首先,屏幕显示《辞海》中的条目,讨论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接着比较、讨论《辞海》中的“松鼠”条目和课文中对松鼠的介绍,有哪些方面有取舍。再接着对照《辞海》中的语言介绍,谈谈课文是怎样通过一些生动而准确的描述来介绍松鼠的。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有关联,但前一问题着眼于“观察”,这一问题着眼于“语言”。让学生在词语的准确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具体分析语言。最后,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表达的语言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语文学科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过去那么多年语文课程性质争论的结论。引导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言文字,将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让课堂教学姓“语”,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在设计《松鼠》一课的教学流程时,让学生把《辞海》中“松鼠”词条与课文在所写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什么”,从中习得语言的技巧与方法。随后进行的主体训练就是比较课文与《辞海》中的“松鼠”条目的语言特点,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语言教学是一种手段,同时它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或重点,缺少语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虚检测的目标,最起码是被异化了的语文教学目标。因为缺少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训练的所谓语文课往往混淆了语文课与政治课、生物课等课程的区别,这样的语文课难以称作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设计《松鼠》一课的主要训练流程时,生动准确的语言的分析就成为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训练时,从三个方面入手: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欣赏语言文字文本,这往往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运用、说明方法的使用等角度去实施训练;品读和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往往从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的方法结合着一定的写作艺术的分析角度去实施训练。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训练,逐步实现增强学生语感、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和情意素养的目标。

三、整理感受,拓展延伸,渗透人文性

首先,让学生为《动物小辞典》写“松鼠”条目(150字左右),明确课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这个板块让学生再一次研读课文,在体会生动描写、准确说明松鼠特征的同时,还渗透着作者的人文情怀——对小松鼠的喜爱。
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用一个词准确概括它的一个特点,然后围绕这个词写一段话,用生动的描述准确地说明它的这一特征。要求是既要用习得的方法、技巧,还要渗透个人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字之所以动人,就是因其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构筑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学生学习语言,不单是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也是在“享受”人类精神的滋养。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越来越回归到语文的本身。重视语言文字本身的作用及其存在的教育意义,也越来越重视在感受这些语言背后所带来的精神的享受,这就是附着在语言文字之上的“皮”——人文性。
总之,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教学科普说明文的客观要求。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正确处理好三“性”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关注科学性,突出工具性是渗透人文性的必要前提。而渗透人文性又是关注科学性,突出工具性的必然归宿。
(责任编辑:李雪虹)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