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物理教学 >语文教学中革新能力培养经典

语文教学中革新能力培养经典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3782 浏览:103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时代呈现出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尤其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视为重中之重。应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语文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启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需要,动机,意向,信念,理想,这是进行任何创造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瓦德葛德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七种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以及自我认识智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每个人的智力优势当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发挥潜能和个性特点的特长。应此,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启发诱导,开发升华,使之展现创造智慧的才干。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伟人的传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司马迁、陶渊明、诸葛亮、李白、杜甫、、鲁迅、郭沫若等。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也许无法企及这些古今中外伟人、学者的精神境界,可这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一高峰攀登,由此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使学生为祖国和人类进步事业奋斗是攀登科学高峰的源泉。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完全靠信念,毅力最终达到移山填海之目的。古人这种拼搏进取的顽强毅力和信念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创新心理,学生也就逐渐树立起“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志向。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试想:倘若爱因斯坦对罗盘针不感兴趣,他能对“磁针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指是因为看不见的磁场作用”的缘故产生求知欲吗?同样,张衡对浩瀚星海不感兴趣,他能弄懂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转动的规律吗?一件事物,一门功课,你对它产生了兴趣,你就会注意它、关心它、研究它,从而掌握它。因此,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千方百计地去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领域中,语言知识包罗万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纷纭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归纳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方法。通过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孔乙己》一课,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研讨:作者是怎样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这个问题的设计果然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心理学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产生学习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于是同学们情趣盎然,畅所

源于:论文范例www.udooo.com

欲言,各抒己见,最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孔乙己的这双手,有其特有的形状和极富有个性特征的动作,更有其特别的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伏辩、代脚“走路”。作者采用细节描写,穿插叙述,侧面介绍以及正面白描等方法,在“反常”的叙述之中,让那双本因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走向死之路的工具,从而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问难。《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疑则令认识深化,思维升华。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而产生质疑,改良了蒸汽机,巴普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而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笔者在教授《愚公移山》这课时,就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愚公为什么挖山不搬家》的作文,旨在让学生去寻求“疑”的答案,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质疑问难,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至最佳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钻研教材,大胆运用活的教学目标,活的教案,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形式,活的教学方法,活的教学评价来激活学生创造思维,要拓宽教学内容,将教材中应传授的知识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有机地与新信息、新事物、新方法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体现时代感。教师设计问题应包含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思维,不要提那些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寻求答案,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四、一题多作,培养创新能力

“一题多作”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形式,它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举一反三性和合理性。这样的训练方式可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某些知识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寻求问题多方面的答案。如教授《皇帝的新装》这课,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动脑分析思考一个问题:皇帝上当受骗都怨谁?”此题一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群情鼎沸,议论大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皇帝上当受骗都怪两个骗子,他们施展了骗术;有的说,皇帝上当受骗就怨那两个大臣,他们向皇帝谎报“军情”;有的说,皇帝上当受骗都怪那些内臣,他们装模作样地为皇帝又是穿衣又是整衣;有的说,皇帝上当受骗都怨那些市民,皇帝明明赤身露体地游街,他们却对那根本不存在的衣装赞不绝口;有的说,皇帝上当受骗不怪任何人,就怪皇帝自己,是他自己昏庸、愚蠢、无能造成事态如此发展下去。不一而足,可见学生此时的创新思维犹如投石于塘,泛起圈圈美丽的涟漪。这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传统的思维非得沿着过去老路延伸不可。拐弯不行,换条航线也不行,换一个空间也不行。人掉到水缸里就非得打捞,砸缸就不行。称象就非得用秤,像曹冲那样用船称就不行。这种机械思维定势是不对的。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殊途同归有什么不可,为什么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呢?当然,“一题多作”这种训练形式也完全可以用于作文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不同观点去审题立意,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根据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的学生从达芬奇画的角度写成才之路在于不畏艰苦,持之以恒:有的从教师的角度谈严师出高徒,有的从绘画技巧角度论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等等。由此我们认为“一题多作”的训练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想象开始的,没有创造想象便没有发明创造。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样:“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青少年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超过大人。初中阶段是学生想象力的黄金时期,语文课较之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能发挥学生的充分想象的潜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笔者不过是一家之言。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三溪初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