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高中班主任 >简述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教学革新尝试查抄袭率

简述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教学革新尝试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29625 浏览:1336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326-3587(2013)02-0071-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化学知识、熟悉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有效实施和落实,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时大多呈现出“教师做实验----学生记结论”的灌输模式。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有害无益的。笔者在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就此做了几点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本来就不多,且教学的形式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80%以上。演示实验是教师做给学生看的,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是不利的,同时还会导致实验在学生的心目中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也会骤减。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或学生分组实验。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仪器,边组装边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应加入多少的稀盐酸为适宜?怎样证实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证实集气瓶里已布满了二氧化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学到了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 --实验--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利。而教材上绝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偏少,二者比例关系失衡,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这肯定是不合适的,因此有必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以增强学生探索。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我的做法:首先,设置探索情景,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再进行实验探索。学生先进行教材上的实验,然后进行补充实验:把装有无色稀盐酸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大理石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并将其倾斜,使稀盐酸和大理石混合,再把它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索结论:一、二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第三组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同学顿时觉得迷惑,我及时引导同学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三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而使质量减轻。进一步启发:怎样防止气体跑掉呢?同学们在积极思考、讨论之后得出:在锥形瓶口套上气球或塑料袋,或塞上橡皮塞,或放一块玻璃片,接着按同学的方案再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启发、设疑、探索,学生很轻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本上有很多实验,细细分析,有不少实验在装置和操作等方面,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通过实验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时,先学习了氢气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又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作了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即课本上的简易装置),接着就让学生利用简易装置来制取和收集一集气瓶的氢气(用排水法收集),很自然,学生实验后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实验时加入的稀硫酸过少,反应进行了一会儿就停止了,只收集了半瓶氢气,要再收集还得打开橡皮塞加稀硫酸,使得氢气不纯;(2)实验时加入的稀硫酸过多,收集了一瓶氢气后,试管中的反应还在进行,不断地产生氢气,造成一定的浪费等。经讨论,确认这是实验装置造成的。接下来,我就适时地提出第一个问题:需要随时加入稀硫酸该增设什么装置?以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还在纸上画图,很快得出:配上一个漏斗,我及时进行了表扬,拿出预备好的装置(普通漏斗)让学生们看,一些学生觉得问题解决了。我又提示,试管中的稀硫酸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而这种漏斗下端的玻璃管较短,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一想,会使产生的氢气从漏斗下端的管口逸出。学生又讨论开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学生说,用长颈漏斗不就行了吗!学生们恍然大悟。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即检测如稀硫酸加多了,如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在同学热烈的讨论中,又得出了结论:配上有孔塑料板和弹簧夹。实践证实,充分挖掘、改进课本现有实验,不仅能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增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刚学化学时,往往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为什么。因此,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爱好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中,我并未按教材的安排先讲 “化学的博大精深”、“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化学变化”,而是先做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自制牛奶”、“白兰地变红葡萄酒”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并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使学生们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浓厚爱好。同时,我还介绍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在讲乙醇可燃性时,设计补做“烧不坏的手帕”,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以增设趣味实验为引导,就使化学这门功课如同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学生。

五、借助电教媒体,增强学生感性熟悉

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 (如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耗时长,不适合课堂演示,可将这些内容进行实验模拟设计成课件,借助多媒体演示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形式的教学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有效地克服就课本讲实验的问题。
通过以上努力,使化学这门功课如同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学生,同学们不仅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增强了,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他们在化学这一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