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孔子孔子“孝”思想

孔子孔子“孝”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4032 浏览:137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孔子的“孝”思想较之前人更有着独树一帜的高度和内涵,并处处渗透和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对孔子的孝思想进行分析,以争取挖掘到“孝”在孔子学说中更真实、更深层的意蕴。
关键词:孔子;论语;孝
“孝”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观念之一。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于孝的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无论是在言论中还是在具体的行为上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孝”的思想进行了更全面系统的诠释。

一、把“孝”和“悌”结合起来

孔子首先非常注重孝养父母,他认为尽心尽力供养双亲,应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义务,而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即要求子女对待父母、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上的各种要求,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父母为抚育子女成长,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待到双亲年老体衰,了女应该把父母的身体健康放在心上。
同时,孔子也非常注重“悌”,认为孝与悌是密不可分的。悌是由孝派生出来的,意在调整兄弟关系,于是孔子要求弟爱敬、尊重、服从兄,兄慈爱、保护弟,兄弟间应有深厚真挚的感情,而悌的精神最后又应扩大到社会上去,延伸至四海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家中年老之人,从而推广到尊敬他人长辈,爱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护家中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他人儿女。

二、强调敬亲

孝本是人类自然情感的一种直接体现,而以物质奉养为主要内容的“孝行”实际上与人情、人性已经毫无关系,只因它没有精神层面的敬亲、爱亲行为。孔子认识到了强调孝之“敬”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必须要使得父母长辈真正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才能算实现了“孝”的意义。由此可见孔了的孝论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内在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我们侍奉父母便包括取悦于父母,使父母真正从内心感到欣慰,从而精神愉悦。物质上供奉父母,人们一般是能够做到的,但“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给老人精神上的抚慰,则是不易做到的。首先应保持自身心情的愉悦,才能让父母放心、宽心、舒心,而后更要使得父母精神上达到一种愉悦状态,这自然是“孝”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最能反映和体现孝之本质。

三、推崇以“礼”事亲

孔子非常注重以“礼”事亲。孔子认为赡养,孝敬父母要讲究方法,即要讲究礼节。在孔子儒学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礼”是“仁”礼,“仁”为“礼”仁,相辅相成。而“孝”是“礼”的重要内涵之

一、是孔子以“礼”通“仁”的载体或手段。

孔子的以“礼”事亲包括了养亲、敬亲、谏亲、葬礼、祭祀等各个方面。孔子的“礼孝”思想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不仅肯定了“孝”包含“子子”对“父父”的积极的反作用,提出了“子从父命”非孝和“谏争”孝的宝贵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礼孝”思想的精神。并且孔子是从父母、子女两个方面来阐述其“礼孝”思想,把“孝”的内涵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四、肯定谏亲

孔子提出要从精神上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要重视维护父母的权威,听从父母的教导,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忽视愚孝和盲从等消极行为的存在。肯定了谏亲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的错误,正确的态度是谏净,但要讲究方法方式,而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中记载曾子问孔子:“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非常生气地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二人……”显然,孔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错误不仅要直言敢谏,及时地批评,而且要到父母高兴的接受意见,改正错误为止。

五、尊重祭祀,主张三年之丧

《论语》载孔子所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提倡祭祀并非出于对神灵的畏惧或对福佑的祈求,而是表现出他对人的尊重,孔子主张“三年之丧”古礼,完全是从人伦关系的角度出发,注入了人间亲情。既然子女生命由父母给与,那么人之敬天祭祖实属“忠孝之道”,既是对祭祀者自身孝道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更是对血缘亲情的尊重与推崇。

六、由“孝亲”到“仁爱”

“孝”不能局限于小范围,行孝除了爱己、爱亲之外,还应该推广到家族亲戚以及社会,博施济众。所谓孝道,本身便是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是尽心奉养父母的德行。在孔子认为君子之最高境界是“仁爱”。具体表现为诸事皆以他人为先,敬民众在前,使得至亲乃至整个社会人群获得一种安慰和满足。可见,爱亲与爱众自是一脉相通。爱己为行孝、行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仁则成为行孝范畴的延伸和扩大,对象涵括了全体民众。
参考文献:
《四库全书·家范》
《礼记·檀弓下》
[3]王德明.孔子家语译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徐志纲.论语通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孝经·谏净章第十五》
(作者简介:宗 超(1988-),女,山东胶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