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德育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32488 浏览:1545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学习交流中,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体现教师性作用,相互学习、讨论、激励、了解及鼓舞。让师生互动学习,既教又学,既学又教,乐中求学,学中求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求知欲
物理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它推动着人类的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理已浸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如何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爱好,引导他们学好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从教人员的热门话题。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曾运用过如下教学方法:
1.构建互动学习氛围,创建互动式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背景下,我认为最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是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相互探讨、激励中产生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冲突。解决冲突不是一人单调的解决而是在好的学习氛围里,在其他人的帮助或共同作用下获得交流,获取新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学生也不仅仅是在学或在被教,同时也在学中教,在被教中学,使师生互动、结合共进,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相辅相存、相互依托的互学模式。既促进了教育教学又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师生在乐中教和学,在教和学中求乐。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也是一种“对话”关系。在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应逐步探索并形成一种探讨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然而在诸多实践中并没有形成适合义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现在的教师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上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形成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感悟情境体验意蕴和内涵并从中获得交流、获取新知。
1.1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接着,通过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上述中心问题。例如,对于初中物理《奥斯特的发现》一课,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即通电导体的磁场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通电螺线管的实验。在实验中要求一个学生帮助一个学生,实行生生结合,师生互动,通过实验探究、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接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1.2 要大胆创新实践,重新融合教学内容,科学分配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例如,对于初中物理“电与热”的一课,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组小结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堂交流时,学生纷纷发言,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用电器在工作时都伴有发热现象感知热现象,从现象到概念,从热效应到电能的转化,还有的学生大胆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热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可疑观点(如:电压大小、电流大小、电阻大小、电功率大小、通电时间长短等),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该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思考什么、能得到什么,让学生一一提问,一一地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优化扩展,真正实现了“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加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2.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通过诱导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提高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 “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实验:在烧瓶里装些凉水,在水中放一条小鱼,给烧瓶颈上端加热,上面的水烧开了了而下面的鱼依然在游动,中必教师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去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起学生不洞悉其中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
3.加强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现代教育不但要教学生学会物理,而且会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如何解释各种物理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3.1 挖掘物理题中的隐含条件。
例 1:“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的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隐含条件为:通过两用电器的电流相等。
例 2:“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铝块,天平平衡……”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质量相等。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的质量相等。
3.2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顺藤摸瓜。
如:一块冰浮在盛水的容器中,当这块冰溶化后,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由冰浮在水面知:冰受到的浮力等于冰的重力( F浮=G冰)。很多学生得出以上结论后,会感到离要解决的问题甚远而放弃,教师应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找出除了“冰浮在水中”外,还有“冰溶化后”这个条件,冰溶化后就变成水了,那么冰溶化前和溶化后的重力相等,那么就有以下关系:F浮=G冰=G冰化水, p水.gV排=p水.gV冰化水 , V排=V冰化水 , 即冰排开水的体积和冰化成水的体积相等,问题得到了解决。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对物理课堂和实验进行精心设计,集聚大量教学素材,充分备课,关键是备好教材和学生,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机,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班级学生采用新型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收稿日期:2012-08-2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