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语文教学 >试述动机ARCS动机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学年

试述动机ARCS动机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6513 浏览:193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理解动机原理及在教学设计中恰当应用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具体介绍了一种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已逐步应用于教学领域的ARCS动机模式,同时对其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学习动机 ARCS模式 对外汉语 策略 应用
一、引言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中16%-20%甚至30%的差异,是由学习动机造成的(Walbery,1981)。因此,对教学工作者来说,理解动机原理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到目前为止,约翰·凯勒(John M. Keller)的ARCS动机模型仍是将动机原理应用于教学设计过程的最系统的学说。ARCS动机模式是凯勒在整合动机理论与相关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动机模式。他认为传统的教学设计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关注太少,若无法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或专注,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凯勒期望ARCS动机模式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动机需求,并针对相关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习动机,有效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ARCS动机设计模式要素

ARCS动机设计模式分为四个要素:其中A指的是注意(Attention),注意是指教学而应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和注意;R指的是相关(Relevance),相关是指新知识应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或学生的个人需要紧密关联;C是信心(Confidence),信心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S指的是满意(Satiaction),满意是指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该模式整合了许多动机理论,在四大要素中,注意和相关描述的是期望—价值理论的价值成分,ARCS模式的第三个要素信息,则对应期望成分所包含的变量。最后一个要素满意,将与动机相关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合并到了一起。ARCS模式强调必须注意四要素的联合运用,这样才能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凯勒认为ARCS动机模式适用于所有年级的教学。

三、ARCS动机设计过程

在ARCS理论中,动机设计是一个较为核心的内容。凯勒认为,动机设计的主要过程有四个,即分析动机问题、设计动机策略、执行策略以及评价策略执行的效果(图1)。
图1:
分析动机问题:采用各种形式,收集课程信息,授课对象信息,分析影响动机的因素,明确设计动机的目的和激发重点。
设计动机策略: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激发动机的方法。
执行策略:将设计的动机策略具体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评估结果: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评价所用的策略的实施效果。根据评价的信息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修改和调整(蔡莉,2009)。在这四个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www.udooo.com

阶段中,每一阶段又分别包含若干主要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步骤和活动程序
定义

1.受众分析受众对于所学课程的动机态度是什么?

2.动机目标就受众的动机而言,我要完成什么目标?

3.动机评估措施我如何确定我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动机目标?

设计

4.产生可能的策略有多少策略可以完成动机目标?

5.选择策略哪些策略能够被目前的受众、教师和环境所接受?

6.整合策略如何将教学和动机要素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方案?

开发

7.准备动机材料如何找到或创造动机材料来完成目标?

8.增加现有的教学材料如何重新改进教学材料来提高其动机吸引力?
9.开发测试如何获取关于这些动机策略是否有效的反馈?
测查
10.在目标受众中实行如何准备并在目标人群中进行测试?
1

1.评价效果如何测评该科目预料之内和预料之外的动机效果?

1

2.确定或修改如何决定该门课程是否应该修改?

在表1所有的设计步骤中,最关键的是受众分析,这一步是确立目标和决定运用哪种动机策略的基础。这个过程可以采用测量的形式进行,如采用Keller所编制的《ARCS努力与兴趣问卷》,也可以采用非正式的方式,基于对听众群体的了解或访谈而进行。然后,根据学生动机状况的特点,教师就可以确定动机激发的重点,并决定采取哪些方面的动机策略(郭德俊)。
动机目标的确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动机目标可以为动机策略的设计、执行提供指导,同时它也是衡量动机策略效果的重要标准。在设计和检查动机策略时,最好是先决定自己所期望的动机效果,并写下相应的动机目标。动机目标一般有:学习成绩、情感反应、行为持续性的增加以及持续性行为的一贯性、自信提高的程度、切身性提高的程度、兴奋水平的提高和参与任务的自主性等(郭德俊,1999)。有时,动机的提高不一定伴随着学习成绩的明显提高,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曲线来描述(图2)。在某一范围内,成绩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然而,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动机水平继续升高,成绩反而开始下降。当动机过强时,学习者会因为压力太大而犯错误。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从这一课程中学到多少知识的正确预期。
图2:
成绩
过低 可接受 过高 动机水平
对策略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既有助于了解已采用的策略的效果,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一般而言,动机效果的测量可以采用两种指标:一种是情感反应水平,即要求学生在一个简单的标尺上或简单地用语言来评价自己喜欢教学的程度以及认为这种教学的好坏;另一种是成就水平,也就是说,考察动机策略是否导致了学习成绩的提高。高水平的成绩与积极的情感是动机策略的重要目标(郭德俊,1999)。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拓展:可以进一步丰富R因素中的“匹配学习者特性”指标。采用按能力分组,或者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分组,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丰富C因素中的“提供自我掌控的机会”,教师要特别关注课堂中程度稍差或内向寡言的学生,除了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以外,还要注意C因素中“提供成功的机会”指标,并结合S因素中的“提供反馈与奖励”指标的合理运用。
第三环节,闯关练习,巩固提高。
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认知需要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挑战型任务、自主型任务和成功型任务),巩固教学内容,并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体现了R因素中的“匹配学习者特性”指标、C因素中的“提供表现机会”指标。最后,教师把茶、酒、苹果等一些实物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体现了S因素中“提供反馈与奖励”指标。
拓展:在练习和巩固阶段,教师可以尽量变换练习形式,更充分体现A因素中的“多变性”指标,如角色扮演、竞赛、抢答、小组合作、游戏,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不同感官,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在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课文练习阶段,教师可以丰富C因素“明确成功标准与期待”指标及C因素中的“提供自我掌控的机会”指标,教师可以明确提出成功的标准,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掌控的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这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过程非常合理,充分展现了ARCS动机模式的运用。
ARCS动机模式不仅重视学习的趣味性,还特别着眼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借着一连串的策略,强化维持学习者的兴趣,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教学前,要具体分析不同背景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析其动机需要和成因,这样才能提供有效的动机目标和指导策略;(2)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和教学主题、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动机目标和策略。动机目标和策略并非越全越好,要做到恰到好处;(3)在教学过程中,动机模式的四大要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孟万金,2007);(4)在ARCS动机模式中,有一个因素很重要,但却极容易被忽略,这就是S因素中的“公平性”。教师既要做到在赞赏学习成果时公平,也要注意做到给每个学生提供等量的呵护与指导。
参考文献:
蔡莉,田康生,肖兵等.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3]刘希明.汉语课堂教学示范(DVD)[Z].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4]孟万金,张冲.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7).
[5]Keller,J.M.,Kopp,T.W.Application of the ARCS model to motivational design[A].In C.M.Reigeluth(Ed.).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ries[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1987.
[6]Keller,J.M.,Suzuki,K.Use of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in courseware design[A].In Jonassen,D.H.(Ed.),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courseware[C].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7]Walbery,T.A psychologc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A].In F.H.Farey and N.Gorden(Eds.). Psychology and Educaiton[C].Berkeley,CA: MeCutchan,1981.
(吴思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10008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