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近代文学 >关于禅宗《广庄》中禅宗思想

关于禅宗《广庄》中禅宗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5177 浏览:173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袁宏道终生习禅,得益于禅宗处甚多。其《广庄》即借禅宗中离相以破执来释齐物以逍遥;而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也给袁宏道许多启发,他在《广庄》中即以率性任自然来阐发道理。袁宏道这样的以禅解庄令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广庄》 禅 破执 率性
万历二十六年冬,袁宏道依《庄子》内七篇次序,发明宏旨,阐发大义,着成《广庄》。《广庄》者,“推广其义,自为一庄”也。名为解《庄》,其实书中多涉儒释,三教文旨,凡有助于说明问题的,皆为袁氏所用,而其受益于禅宗处实不在少。
袁宏道习禅,启教自习佛较早的乃兄伯修,他与伯修朝夕商榷,极力参究,直待读到张九成的《格物论》而豁然开悟,后与龙湖李贽相互商证,禅学又有精进。(p.1650)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作书与张幼于,书中称“仆自知诗文一字不通,唯禅宗一事,不敢多让。当今勍敌,唯李宏甫先生一人。”(p.503)其自视如此。两年后,袁宏道转而修净土,走悟修并重、乘戒兼行的路子。但也并未完全背弃禅宗,正如周群先生指出的:“宏道自万历二十七年以后,基本的学术取向是禅净合一,但他谈禅时更多地透示出对前期思想的回归,论净时,则常常是对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后期论禅之时,仍可见到一个英姿卓荦的宏道,可见其前后思想的连贯与顾盼。”(p.149)事实情况是,袁宏道虽然在后期对“狂缠之滥”、“小根魔子”有所矫正,但其习禅是贯穿始终的。有鉴于此,袁宏道在作于转修净土一年之前的《广庄》中,以禅学来解《庄》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广庄》得益于禅宗处,在于破执,在于随缘任运。

一、离相与破执

禅宗发展至六祖慧能而为之一新,慧能南宗融摄大乘空有两大系于一炉,以非有非无的般若空观来否定万物的真实性,注重体悟而不拘言象,强调佛心不二,影响深远,后来南宗逐渐演变为五家七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袁宏道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书,对慧能禅亦颇有研究。
慧能《坛经》追求的是心的解脱,其核心观念是“无念”“无相”“无住”:“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3](p.18)所谓“无相”,即是“于相而离相”,这是因为“凡所有相,尽是虚妄”,也就是万法皆空,万法既不真,固无可执着。《坛经》又列举了三十六对,以说明自性、外境等一切对立都是“着空”“着相”,而禅的真谛就在于破空、破相,破除对对立的执着,“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广庄·齐物论》即仿此说齐物。文中说“色”、“声”、“想”皆“无常”,而真相如“空中之花,可以道无,亦可以道有”,如“波中之像,可以言我,可以言彼”,这显然与禅宗立宗之本的不落两边的遮诠方法如出一辙。非有非无是万法根本,“出入即离两边”;万物皆空,无定法,无是无非,所以袁氏言“物本自齐,非吾能齐,若有可齐,终非齐物”。
而在《广庄·逍遥游》中,竖儒以情量为大小的判断标准,袁宏道举肘间之虫、人外天地为例说明情量之不可靠,总结说:“拘儒小士,乃欲以所常见常闻,辟天地之未曾见未曾闻者,以定法缚己,又以定法缚天下后世之人,勒而为书,文而成理。天下后世沉魅于五尺之中,炎炎寒寒,略无半罅可出头处。”(p.797)以拘儒小士依情量制定的“定法”为束缚,深恶痛绝之。情量之不可靠,其实只是禅佛中万法皆空、相皆虚幻的一种世俗化的更易为人理解的表达,相皆虚幻故要众生离相、不着相;情量、定法不可靠,同样要人离情量、不着定法,破除对定法的执着,从而“不以一己之情量与大小争,斯无往而不逍遥”(p.797)。
可见《广庄·齐物论》和《广庄·逍遥游》以六根、情量之无衡、不可靠来说明破除对是非、定法的执着,最终逍遥处世,其论证方式不离禅宗离相以破执一路。
除此而外,《广庄》中的其他篇章中还散见有对禅宗相皆虚幻、超越二元对立等方面禅意的借鉴。
禅宗融摄空有二系,其空宗般若类经典的思想认为万法皆空,认为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缘起的万法不真实,而万法性空就是宇宙实相,正是在万法皆虚幻不实之中显示了万法性空的实相。《广庄·德充符》说“空俄而有气,气俄而有根,根俄而有识。根者诸湿之偶聚,如湿热之蒸而成菌也;识者六缘之虚影,如巴蕉之卷而成心也。”(p.807)将万物本源归结为空,空依因缘而生气,诸根、诸识皆为虚影,人的存在只是“空”的实相或佛性的体现,此亦万法皆空也。
禅宗离相的思维肇自龙树、提婆等创立的中观学派中非有非无的中道观,其观点如《大智度论》所云:“佛法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要求人们“离有离无处中道”。而《广庄·大宗师》中亦云:
道若可听,是声非道;道若不可听,是塞非道。……可听可见可言等即生,不可听不可见不可言等即死;可听可见可言等即死,不可听不可见不可言等即生。种种趋避,皆属生死,迫道愈急,去道愈远。夫惟圣人,即生无生,即生故不舍生,无生故不趋生。(p.811)
《大宗师》中这段论述将“道”置于可听可见可言与不可听不可见不可言之间,非此非彼,与《大智度论》中的遮表方法一脉相承,最终得出道离离死,无法趋避。生死本属“空”,本来就无生无死,故不必趋避,不必养生,亦不必贪生,破除对生死的执着,即可超脱生死之外,了却生死。

二、平常心与率性

袁宏道于禅宗诸师,尤为推崇马祖、临济之属,如作于万历二十三年的《徐汉明》中说:“出世者,达磨、马祖、临济、德山之属皆是。其人一瞻一视,皆具锋刃,以狠毒之心,而行慈悲之事,行虽孤寂,志亦可取。”(p.217)袁氏虽最喜不紧要之人,但对于马祖诸出世者显然也十分敬重。又如作于万历三十二年的《为寒灰书册寄郧阳陈玄朗》中云:“故余尝谓唐、宋以来,孔氏之学脉绝,而其脉遂在马大师诸人。及于近代,宗门之嫡派绝,而其脉乃在诸儒。”(p.1226)信中讨论的是儒而禅的问题,袁氏试图会通三教,穷究生死,故以孔子的“朝闻夕死”为生死大事之旨,而就了却生死这一人生终极目标而言,袁氏认为儒禅的归趣是一致的,他在《广庄·大宗师》中说“夫释、老之为生死,人皆知之,孔学之为生死……天人导师,非孔谁归?庄去孔圣未远,七篇之中,半引孔语,语语破生死之的。”(p.811)三教皆在破生死之的。所以在《为寒灰书册寄郧阳陈玄朗》中,有宋诸儒,为尽畅“朝闻夕死”,倒是马祖道一等在参究性命,故而可以继承孔学之脉。而以马祖为孔学一脉,亦可足见袁宏道对其的推崇。马祖禅法将慧能的“无念心”发展为“平常心”,慧能的“无念心”指的是“无念者于念而不念”,即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但他所言的无念之心是当下之心。而马祖的平常心说的是人们无心任自然地生活。比如马祖道一云:“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4](p.611)

研究生论文www.udooo.com

马祖倡“平常心是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祗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5](p.145)
他将“道”贯穿到日常的一切认知行为中,说道是不可追求的,他就体现在行住坐卧、应机接物中,若起心追求,反而会失却自然之道。
马祖之禅后来分化出临济、沩仰而宗,提倡随缘任运,莫向外求。言下之意是佛性在任身心自用之中。
这种随缘任运、率性而为的提法显然很受袁宏道欢迎。他在《广庄·逍遥游》的结尾说“正倒由我,顺逆自彼,游戏根尘无罣碍”,游戏根尘,即是心无罣碍、随缘任运。
而在《养生主》论养生中,袁宏道以刻意养生则会伤生,“养生之道,与生偕来,不待知而知者也”,又说“圣人之于生也,无安排,无取必,无徼幸,任天而行,修身以俟,顺生之自然,而不与造化者忤,是故其下无伤生损性之事,.而其上不肯为益生葆命之行”(p.801),这与马祖说的“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可说一般无二。
在《应帝王》中,袁宏道将这种起心追求反而会失却自然之道的观点推广至治国方面,以为法律导致了舞文、仁义导致了放弒,因而倡导“因其自生自育”,这虽然是老庄无为而治的翻版,但亦可看作是马祖禅学在治国范围内的推广。
袁宏道似乎有意发扬了马祖禅中道不可追求的一面。《德充符》中,他将天与人对,将道与我对,谓“我相尽即道”,而在作于万历三十二年的《明教说》中引子思“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语,袁宏道再次对《德充符》中的观点有所补充说明:
彼昭昭灵灵者,是率耳目思虑,非率性也。既不知率性,于是闭其眼,塞其耳,卷其舌,凝窒其意,以求所谓性,而性愈远矣。……何则?不知性之本天,而以人为参之也。(p.1228)
率耳目思虑非率性,闭眼塞耳亦求不得性,盖性本于天,人愈参离之愈远也。
受禅宗影响的“破执”和“率性”被袁宏道借来“广庄”,其积极的一路在于让袁宏道不株守陈见,不拘格套、率性而为;而其消极的一面在于对二元对立的过分破除,可能会让人放弃一种主观向上的可能性而安于现状,而对于“率性”的过分推崇也会让袁宏道过度追求“恬不知耻”的人生。但是就其以禅论庄来说,却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袁宏道着,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周群:《袁宏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梁鸿编选:《坛经·金刚经》,长沙: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4]静、筠二禅师编:《江西马祖》,《祖堂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6]吴立编:《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易闻晓:《从袁宏道<广庄>看庄禅异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48-52页。
作者简介:储昭君,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