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健康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网

数学来源于生活网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12593 浏览:565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过去的数学太重视知识、重视结果,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应用重视不够。以至于学生认为数学离他们很远,与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经验,设计研究情趣,使数学问题还原生活,再现数学问题的原始情景。

一、演绎生活使应用题富有情趣

一位教师在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
师:课前同学们把我们班学生人数情况作了统计和分析,你从中了解了什么信息?
生1:我统计了我们班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6人。
生2:我分析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具体!请同学们从这些信息中选出两条信息,说出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
生1:我选择的信息是,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单位“1”是全班人数,数量关系式是:全班人数×3/5=男生人数。
生2:我认为从这条信息中还可以得出,男生人数÷全班人数=3/5,男生人数÷3/5=全班人数。
……
师:请同学们再从这几条信息中,任选两条信息完成一个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我选择的是第3和第6条信息,补充的问题是:全班有多少人?我能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是……
生2:我选择第2和第7条信息,补充的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我能解决,方法是……
师: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选择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2,男生39人,补充的问题是,女生有多少人,但这个问题我不能解决。
生2:我选择第4和第6条信息,补充了一个问题,全班有多少人?我不会解决这个问题。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丰富的源泉,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在生活中数学的无穷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讨、去利用数学价值,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从学生熟悉的本班学生人数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课前进行分析、整理,从中得出许多数学信息,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汇报、选择、补充、组合等活动的紧密结合,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发现了新问题。为本节课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确定了方向,这个环节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从生活中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操作导入新课

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udooo.com

圆的认识导入,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教师示范表演:一段细绳。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用手拽着甩小球)。
学生感到很有趣,都想亲自试一试。
师:请大家玩一玩(抽两个学生玩)
师:我把刚才大家做的游戏用演示器显示出来,大家注意看(教师边说边拿出用一端系着小钉,一端系着小粉笔的线演示器画圆),这端(小钉)相当于手拽着的地方,另一端(粉笔)相对于小球。线的长度相当于细绳的长度,请大家注意看:相当于小球的这一端是怎样移动的?形成一个什么图形?(教师演示)我把小球移动形成的图形画出来,这些移动的点,绕着固定的点旋转一周就得到一个圆(教师画圆)大家可以再甩一甩手中的球,看看是不是形成一个圆……
教师寓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用“甩小球”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巧妙地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既科学又形象地揭示了圆的形成,渗透了圆的定义,为建立“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作了铺垫。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如:算一算家庭的收入、房屋平面图的设计、学生野炊活动、参观访问、统计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等,通过亲自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如我向学生布置作业,到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游行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生围绕这个课题开展调查:
让学生了解客运市场:客车准载人数、门票费用、途中伙食等实际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自觉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同时,教学不仅停留在数量的选择、等量关系的建立上,还可通过实践分析、探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找到最佳方案,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不是句号式教学主张,而是一种教学真诚情境,数学中的符号与公式、定义与性质,都是因生活、生产的需要而发展形成的,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将抽象数学还原于生活的原始状态,深入浅出,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觉,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 四川省射洪县复兴镇博古场小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