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幼儿园教学 >模块地理教学中“交流展示”模块实施对策

模块地理教学中“交流展示”模块实施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4-18 点赞:26989 浏览:1213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交流展示”模块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模块。“交流展示”是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基本的是对基础知识的熟悉,同时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究,进行信息的反馈和交流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这节课时,学生可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展示”,如“人口增长的发展轨迹是什么”,“人口增长阶段模式转变分析”,“老龄化现象的内涵分析”。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发现如下问题,“人口何时增长慢和快,原因分别是什么”,“人口的加速增长会对社会经济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家该怎么做”。对书本的基本内容进行交流,本环节的运用使学生基本掌握书本知识的重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运用“交流展示”这一环节,结合我校地理课改的成果,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设计导学案,突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交流展示环节的设计。本校利用“每日研讨会”,大部分时间是对学案的设计和打磨,充分利用本校“地理园”

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udooo.com

这一校本资源,调动学生对现实生活及身边地理知识的发掘和探究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要目的明确。即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基础知识做起,然后是能力培养,从而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明确交流展示只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它从根本上是为知识内容怎么写作的。激活课堂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够暴露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为收集学习信息做好准备。
再次,把握好交流展示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有时让学生自由讨论,怕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等,其实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对于偏离课堂的问题,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矫正,对问题的本身或者范围进行界定即可。同时,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时机交流展示,绝不能为交流而交流,为展示而展示。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根据不同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让学生表现自己个人的特长和才艺。教师要顾及每个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决不能把课堂变成某些学优生的天地。例如对高中地理鲁教版《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这节课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层交流展示,让组长把问题分到每一个学生手上,适当顾及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围,把问题一“说明人口分布的特点”交给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二“分析古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交给能言善辩的学生,把问题三“分析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分析”交给组长和部分成员。
最后,展示的内容要具有典型性,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有创新突破的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创新,例如,分组时,学生自己给本组起了名称,如“梦幻六人组”、“保钓一心组”和“中国达人组”等。在交流中,学生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会去其他组求助,这样课堂显得很“乱”。创新不是凭空创新,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创新,也没有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的能力。让学生交流展示是对学生深度思考的肯定与鼓励,也能促进学生的个体创新转化为群体创新,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2.在探究展示过程中的交流展示。地理学科中的综合探究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延伸和培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是地理课德育功能的最终体现。在这一过程中的猜想、检测设以及论证过程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而对所获得的实践事实与证据,及相应的处理、分析、解释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展示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形成不同的观点或结果,这是地理课堂所特有的现象。
同时,教师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可以扮演 “学生”,也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利用一切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和思考。
总之,“交流展示”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使得学习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自律学习。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标准的重新建构需要思想理念上的再认识、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再探索和教学评价后的再反思。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探索适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比格斯,J.B.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走进中学新课程编写组.走进中学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黄 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