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征文 >简述目论以目论看《红楼梦》中俗语文化意象英译

简述目论以目论看《红楼梦》中俗语文化意象英译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7070 浏览:218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目的論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兼容并蓄,应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为汉语俗语英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性批评理路。
关键词:目的論;《红楼梦》;俗语;文化意象;英译
1001—5981(2012)06—0146—05
一、引言
“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吴世昌语)一句道出《红楼梦》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对于全世界的典型意义。《红楼梦》被看作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仅在于书中深刻地反映了它的时代,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也在于其作者令人赞叹的语言艺术创造力。《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因其具有的深广思想和感情容量,使得语言呈现典型的意境美和传神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曹雪芹把大量民间俗语“非常自然地、有机地渗透在整个《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之中,共同成为造就《红楼梦》这个伟大的艺术瑰宝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清人诸联在《红楼评梦》中言及《红楼梦》善用俗语,且常有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之妙时说,“所引俗语,一经运用,罔不入妙,胸中自有炉锤。”据统计,《红楼梦》中使用

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的民间俗语约有三百余条。
古话、俗语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哲理在俗人、俗事、俗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些丰富多彩的俗语却为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一则,它们承载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对文本功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不可不译;二则,它们所含蕴的文化信息多为汉族所特有,具有极强的“抗译性”。因此,立足翻译目的理論,以译本功能为考量依据,以跨文化传通为操作参考,对大卫-霍克斯(Did Hawkes)《红楼梦》俗语英译展开分类描述,分析译文所含蕴的深层文化动机。

二、跨文化传通与翻译目的考量

德国功能翻译理論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目的論(skopos theory)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概念范畴,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目的論重视文本的功能,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一种意图性和目的性行为。弗米尔指出,任何交际行为都有目的,翻译也不例外,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交际行为,任何一种翻译都有自己的目的。弗米尔提出目的論后,以原文为准绳的等值論被打破,翻译研究视域得以拓展,学者们开始从目的論视角关注具有跨文化传通使命和跨文化交际意义的译语文本,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抉择。
目的論认为,翻译行为受特定目的驱使,以功能为导向,以跨文化交流为使命。这种“目的”可以是译者的翻译目的,如经济利益、政治任务或文化目标,也可以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如文化传播或思想启示,还可以指具体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异化是为了传播异域文化,归化则着重读者理解的顺畅性。作为翻译活动中的关键性主体,译者自然要考虑译文的交际目的,而这种考虑往往又体现在译者的翻译目的之中,并进而影响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即所谓“目的决定方法”。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译者的翻译目的就是翻译行为的指向标,译者有时会通过译者序或译后记的方式直接阐明翻译目的。翻译目的不仅取决于译者自身,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对译者翻译目的的考察应朝着多向度展开。 译者首先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体,其翻译行为译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霍克斯是在1960年代中期西方红学研究热的背景下进行《红楼梦》翻译工作的。按照佐哈尔(It8一mfl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論,目的语文学处于萌芽期、边缘、危机或转型或真空期时,翻译文学有可能会占据多元系统的中心。但在以英美为主的英语世界,翻译文学的发展缺乏这样的历史条件,并未对英美等国的文学系统构成冲击。于是,当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占次要地位时,译者的翻译目的并非着眼于他国文学对本国文学的改造和借鉴作用,而更多倾向于站在本国主流诗学的立场,扩展国人的文学涉猎范围。当时西方诗学主流观点是尽量让读者获得“似乎是读英文原著”的感觉,因此译者通常会依据目的语系统固有文学形态和标准,修改原文内容或形式。
海德格尔说,“前理解”构成了人类的世界观。霍克斯对《红楼梦》的“前理解”植根于英语文化土壤,体现深刻的英语文化烙印,其基于“前理解”所形成的结构图式会自觉地将他者文化(中国文化)吸收转化为英语文化。当然,世界的变化和译者自身所处环境的变更会导致“前理解”的些微调整。身处20世纪后半叶,作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汉学家,霍克斯认为应当把中国文学视作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他全心投入《红楼梦》英译工作。
霍克斯他恪守的原则是“力求翻译每一样东西,甚至是双关语,因为这虽是一部未完之作,但却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倾其全部心血写作而成。因此,我认为书中每个细节都有他的目的,我不能说我每一处都翻译成功,但如果能将此书带给我的欢乐表达出一部分,我也不枉此生”。霍克斯翻译《红楼梦》的预期目的是力图通过自己的阐释完整地把《红楼梦》的内容奉献给目标读者,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

三、《红楼梦》俗语中文化意象的英译

内嵌于俗语中的文化意象是激活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的活性因子。吕俊认为,“象应指外部客观事物进入人的主观世界过程的一种相似度检测,而意是纯主观的,是人的想象与联想的内容”。前者以宗教观念、历史人物,传统习俗等为具体表现形式,后者涉及读者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审美体验。英汉民族源于不同母体,生存环境相去甚远,文化意象亦不尽相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文化重合”,但更可能遭遇“文化意象的错位”。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之一,翻译实践常因“文化意象的错位”而变得错综复杂,尤其对于浓缩度较高的俗语,我们倘若直接采取异化策略,译文可能无法与译入语文化自然连贯,目标读者则会遇到难以逾越的解读障碍,因而也无从了解原文细节的目的;倘若我们完全采取归化处理,原文与译文的连贯度降低,目标读者可能无法看清异域文化的真实面貌。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udooo.com

有时,霍克斯会根据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具体语境,在保证顺利传达内涵的同时,对某些文化意象予以舍弃,如:
(15)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躐头。’”(第二十三回)
His ridiculous declamation provoked a sudden explosion ofmirth,She laughed and simultaneously wiped the tears away withher knuckles:“Look at you-the same as ever!Scared as any-thing,but you still he to go on talking nonsense,Well,Iknow you now for what you are: “of silver spear the leadencounterfeit”!’
“苗而不秀”出自《論语·子罕》,指庄稼只出苗而不抽穗扬花,比喻资质虽好,但没有成就,虚有其表。“银样鑞头”指看似银制实为鑞制的头,比喻表面看似不错,实际不中用。霍克斯可能认为两个俗语意思相近,舍弃“苗而不秀”,以减轻目标读者的阅读负担。
当霍克斯推断某些人物并非尽人皆知的“大形象”,尤其当这些具体的文化意象可能会造成理解的复杂化时,他常不会选择再现原文意象,而取之以内涵解释,如:
(16)尤三姐便知其意,酒过三巡,不用姐姐开口,先便滴泪泣道:“……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第六十五回) San—jie knew perfectly well what the subject of this meet—ing was to be and,as the wine WaS going round for the thirdtime,before her sister had had a chance to broach it,she burstin to tearsand proceeded to do so he melf.“If I lee the choiceto you,I am sure you will do your best to find someone rich andwell—placed and good—looking,but if it is someone I cannotgive my heart to,I shall feel that the whole of my life has beenwasted.”
在该例中,霍克斯放弃了原文文化意象:西晋富庶文学家石崇,三国杰出诗人曹子建(曹植),西晋美男才子、著名文学家潘安。这三人虽为大部分中国读者所了解,但可能并非西方读者眼中了不起的大人物,且此处仅作类比之用,倘若将原文译为“richer than Shichong”,“more talented than CaoZijian”,“more handsome than Pan’an”,目标读者不太容易明白,即使增加解释性文字,也很难保证读者能明白这三个人的杰出程度。霍克斯放弃原文意象,采取泛化处理,“rich”,“well—placed”,“good—looking”三个形容词简单明了,令英语读者轻松得“意”。
当文化负载较重时,霍克斯亦有所取舍,目的在于让译文以较熟悉的形象走近目标读者。如:
(17)尤三姐站在炕上,指贾琏笑道:“……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第六十五回) San—jie leaped to her feet and,pointing her finger at JiaLian from where she stood on the kang,fixed him with a wither-ing look 0f contempt,“…You surely can’t be so stupid as to i—maginethat we hen’t seen by now how things really standinyour household? If you and your cousin thought that by spendinga few tales of your stinking money you could buy my sister andme for your whores,you were very much mistaken.” 该例中文化信息量较重。“油蒙了心”喻指某人猪油吃多了,心窍被蒙蔽。“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民间有很多关于算盘的俗语,例如,“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盘一世穷”,“打小算盘”等等。这两个意象极具特色,“算盘”的内涵尤其丰富,倘若对它们全然予以持存,恐怕还要再花笔墨进行详细描述,而且,如果没有亲眼见过类似的东西,目标读者可能根本无法从描述中推知中国的算盘为何物。不論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奈之举,霍克斯最终选择舍弃原文化意象,以直白简单的表述传达了原文的内涵。
四、结语
《红楼梦》中使用的民间俗语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要逐一翻译这些俗语,实非易事。其中的文化意象,常常让译者又爱又恨,“爱”它们深含异域风情,“恨”它们造成无法逾越的文化鸿沟。大卫·霍克斯译本中抽取的这些例证中,我们看到了优秀的译者如何煞费苦心地应对这样的翻译陷阱,如何竭尽全力营造巴别塔。霍克斯根据其翻译目的,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对《红楼梦》中俗语“文化意象的错位”,进行了灵活处理,通过套译、置换文化语境、补全文化信息、泛化文化意象等手段,成功拉近译文与目标读者的距离。霍克斯也非常尊重原著,采用音译辅以阐释性方法保留、持存了大量重要的文化意象,为广大西方读者提供了了解、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多元翻译手段的协调运用始终怎么写作于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尽可能让目标读者了解每一个“细节”,获得与译者本人相同的“欢乐”感受。 责任编辑:熊先兰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