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政治教学 >试议人本班主任管理中如何渗透人本观念生

试议人本班主任管理中如何渗透人本观念生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17128 浏览:728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校的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很多教师都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传播知识与技能,却忘了教师的职能应该是教育,更应该是育人,在学生时代,老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老师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而如何在日常生活与管理中渗透正确的生活观念以及如何让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本观念,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学习掌握这种观念。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渗透;人本观念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不仅仅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还要善
于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只有分析出问题的本
质原因,班主任才能够根据原因找出解决方案,从而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成为一个性格健全的人,这就是一种人本观念的体现。

一、为什么要渗透人本观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新一代的学生享受着从未有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家里父母的娇生
惯养也造成了很多孩子性格任性,刁蛮,自私等缺陷,这与中国近千年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传统文化中提倡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而现代的孩子缺乏这些品格,需要在学习的阶段由老师渗透给他们,只有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不断渗透人本观念,才能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二、学生存在的性格问题

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管发生什么问题,家长都很少指责,严重的可能批评几句就完事了,这种教育方式会大大助长学生的
不良习惯,如果老师不加以管教,以后很有可能铸成大错。学生性格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过度的依赖,我国传承下来的习俗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靠父母,上学靠老师,以后工作要靠领导,老了以后要靠子女,这样的依赖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以后独自走向社会之后很难立足。第二就是虚伪,现在的孩子由于刁蛮、任性很容易犯错误,在犯错误之后又碍于面子不肯承认,这就导致孩子会逐渐养成虚伪的品行,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很要面子,攀比之风严重,对自己的家室夸大其词,为了比别人强,不惜损毁他人的形象与利益,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极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三、如何渗透人本观念

首先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什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第一就是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第二就是人和第一的观念,第三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第四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树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有助于我们渗透人本的观念。然而,管理观念仅仅局限于贯彻班级内部是远远不够的,要将班级内部的管理活动与每
个单一个体相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释放以人为本的局限性,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够逐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
当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观念,进而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改掉恶习。
其次要追求和强化科学管理。科学的观点,方法及手段同我们要实现的人本观念相结合,要相辅相成。举个例子,在进行管理班级时,班主任要先争取同学们的意见,得到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众所周知,管理是一种非常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并不适用于各种场所,每位同学。因此,要在管理之前就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以及他们的接受程度,在管理的计划,实施,监督以及总结阶段,要充分地体现策略,同时要尽可能地让同学们都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能让同学们自主管理,
体会到管理的不易,进而能够体会到老师在日常管理中的辛苦,这种潜在的交流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人本观念的传输。
最后要突出管理中的人文因素。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文因素在管理中给学生的印象,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要比在家长的多,因此,作为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班主任应尽力创造一个温暖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内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只有当他们的思想、意识离不开学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学生、疏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渗透人本观念。
人本观念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课题,班主任要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求,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同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科学合理地在生活中渗透人本观
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增长知识,而且健全品格,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全国教育系统犀利学教材协作组.中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10.
陈仲庚.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09.
[3]石良芳,李淑丽.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1.
[4]索里.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95.
[5]刘建军,苏钱章.现代学校管理方法与艺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