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政治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做法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做法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20588 浏览:936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总结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论文下载中心www.udooo.com

 [关键词] 新课程作文教学生活读写互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笔者在此谈几点做法。

一、让作文教学融入生活

作文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所以,凡是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实现的,能熏陶能滋养学生的内容,都应成为作文教学内容。因此,除了让学生从教科书及其它著作中汲取养料外,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采集,带进来品评”——走出课堂搜集各种曾触动过自己的生活素材,例如广告词、警示语、一件细微的小事等等,带进课堂师生共同品评,阐发自己的感悟,充分发掘素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视野、思维空间都开阔了,真正用“心”、用“情”了,必然会逐渐养成爱写作、会写作、乐写作的好习惯。
要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写文章无从下手,往往缺乏观察,对身边的人、事视而不见,所以头脑中没有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指导是写作的钥匙。在学生写作前,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如:写人要抓住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用人物自己的动作、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写动物要从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等等。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写出的文章才细腻、逼真。

二、作文教学要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其它学科相比,它还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而这种特性在作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语言学科向来听、说、读、写四要素不分家。其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它将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文教学必须与诵读结合。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选一些名篇、名段(可以选课本中的,也可以选课外的,更可以选学生作文中的)进行品评、赏析(侧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心”去领会、感悟,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样就会使学生不仅对写作有了理性的把握,而且有了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间内容和写法已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有此基础,学生再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时必然会时时闪现创造性火花,那种空洞的语言、虚检测的情感的现象自会悄然消失。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要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三、让学生作文水平在互评中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让学生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而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文的互批互改还只是流于形式,依然实行教师“一支笔”的批改模式。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在作文课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与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鲁迅先生说:“文章是改出来的。”鼓励学生多写多改,为准确恰当的表情达意揣摩推敲字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洪镇涛说:“语言学习包括学习伙伴的语言。”由于年龄相仿,人生体验,人生感悟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利于在互批互改中产生共鸣,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出创造性的火花,写出个性化的优秀文章。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鲁迅全集出版社1938)

2.茅盾《论模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2007.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初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